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革命浪潮中,中国汽车产业弯路超车,突飞猛进,成为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变化的先行者,这一点,恐怕连西方也不得不承认。进入2025年之后,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取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走势。
从全球竞争角度来看,韩国与法国汽车品牌早在2020年已经出局,而美国汽车品牌,除了特斯拉之外,在2024年也基本出局,而中国汽车业在2025年面临的对手恐怕只有日本车企与德国车企了。
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暴风骤雨,日本汽车开始抱团,德国汽车则进行收缩,而我国汽车产业将面新的决战——对外的碾压,对内的淘汰赛。
一、日本抱团
新年交替之际,关于日本车企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那就是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本田、日产开启合并谈判,并且打算将三菱汽车也纳入其中,目前,日产持有三菱汽车24%的股份。
按公布的计划,双方已就合并事宜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计划在2025年6月签署关于业务整合的最终协议,2026年8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三菱汽车是否参与,在2025年1月底之前给出最终决定。因此,2025年,对于本田,日产,包括三菱,将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关键一年。
在2024年,两家企业在部分项目上也有合作,比如3月在电动汽车电池和软件方面进行合作,计划共同探索下一代软件定义汽车平台;8月,本田、日产与三菱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探索在车辆电气化和软件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曾经的对手,要成为亲密的兄弟了,探寻其背后的原因,是两家企业在激烈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下风,也是日本车企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崛起之下的无奈之举,只能抱团取暖。
早在2020年,日本政府就对日本汽车行业的未来感到担忧,试图推动和游说日产和本田两大车企合并,但被二者都拒绝了,所以说,今天的联合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在全球竞争力一向强劲的日本车企,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步步紧逼之下,面临极大的压力,本田和日产作为日企的标杆企业,曾经风光的场面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可从下面的数据分析中一探端倪。
2024年日产汽车利润减少、现金流紧绷:头两个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99%,到第三季度,净利润转盈为亏,单季亏损93亿日元;截至三季度末,日产汽车业务的自由现金流为-1456亿日元;未透露姓名的日产高管证实,日产还有12到14个月的时间生存下去。
而本田汽车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暴跌61%,前10个月的全球产量下滑至去年同期的91%。因此,本田汽车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也证实,合并不是一项救助计划,前提条件是日产完成的“扭亏为盈”计划。
曾经中国市场是日系车的重要市场之一,目前面临着我国品牌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上半年,日系车在华销售份额跌到了20%以下。
在去年下滑两位数的基础上,今年前11月,本田在华终端汽车销量为74.04万辆,同比下滑30.70%;日产在华销量为62.17万辆,同比下滑10.53%,最差的七月和八月跌幅甚至超过50%。
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2024年已经超过50%,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日本汽车企业几乎毫无作为,这也是大多合资品牌在中国正面临的困境。
更为重要的是,本田与日产这样的跌幅销量是在汽车售价普遍打七折甚至打五折的情况下才勉强保住的。然而在汽车行业,如果产销量大,厂商就能理直气壮地要求供应商降价,由此降低整体成本去打价格战;一旦厂商产销下滑,供应商话语权提高,随着零部件价格上涨,汽车产销量将继续下滑,将会形成恶性循环。
日本车企虽然全球布局,但中国市场的利润占比远超其他市场份额,中国市场的萎靡,对于企业的全球经营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日本汽车企业在其它海外市场也面临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大的挑战,例如一直被视为日本汽车后花园东南亚汽车市场,也开始遭到中国汽车品牌的蚕食,2019年-2024年,日本车企在泰国、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节节败退,其中泰国和新加坡的份额,从50%掉到了35%。
另一个主要市场——美国,日产则未能及时推出混合动力车型,导致在纯电动汽车销售放缓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力大幅下降,当然,本田在美国混动汽车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为此,今年6月,日产宣布关闭其位于江苏常州与东风汽车合资的乘用车工厂;11月,日产宣布将在全球削减20%产能,并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还出售10%的三菱股份换取686亿日元的现金。
日本车企财务表现不佳背后是日系车在全球汽车版图上的节节败退,全球汽车市场上,Made in Japan正被Made in China打压。
近年,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美国特斯拉和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正在挑战传统的大企业,进行历史性的结构转型,而日本车企错失了窗口期,面对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显得力不从心。日本车企原本引以为傲的发动机等技术优势逐渐减弱,一意孤行实施三缸机的降低油耗措施,效果不明显,
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上,日本车企起得早却赶了晚集。1996年,日产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搭载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早在四年前,日产就开启了一项名为Nissan Next的转型计划,计划到2023年推出8款电动汽车,将e-Power系列混合动力车的应用扩展到各地区的紧凑型和超紧凑型细分市场,然而最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有人指出日本车企和政府一直不愿推动全电动汽车转型,是因为他们担心这会蚕食现有汽车销量,并摧毁广泛的零部件供应商和分包商网络。然而,日本车企没有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并不只是放弃了一个增量市场,而是连原本的市场都无法保住,因为新能源汽车是传统燃油车的替代者。
同样,在汽车智能化的竞争中,日本车企也遭遇了来自中国本土新兴品牌的激烈挑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下,日本车企的危机感加剧,合并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按目前公布的方案,本田、日产、三菱合并后,将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每年的汽车销量将超过800万辆,可实现整体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年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