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两家车企的说法,双方可以整合人力、技术、经营等资源,带来在现有合作框架下不可能实现的优势,从而提升企业中长期价值,看似强强联合,然而日产前董事长戈恩并不看好,直言这并非一笔务实的交易,因为两家公司在同样的市场上运营,产品几乎相同,品牌也非常相似,很难找到协同效应。两家企业高管也认为,业务的融合将会是一个中长期项目,预计要到2030年以后才能取得明显进展。
很多行业人士也并不看好两家的合并:大并不代表强,并不代表有战斗力。日本车企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在汽车技术革命到来之时转型太慢,需要加速新能源技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规模化协同降低制造成本。技术转型太慢不仅仅是本田和日产的问题,这是日本汽车工业乃至欧洲汽车工业共同的问题。
客观地说,日系品牌在新能源方面不是全无优势,日产在纯电车领域还是很有经验的,全固态电池研发更加超前;本田则在混合动力系统方面具备技术优势,二者取长补短,能加快电动化转型节奏,增强在汽车电动化时代的竞争力。
两家企业高管认为,合并之后需要在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新技术的开发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并且在服务上,日本车企拥有数十年服务全球客户的经验;在渠道上,有电动汽车新晋者无法比拟的分销和服务网络。
然而,日本汽车制造真正的危机,是在步入智能化终端之后整个产业的理念危机——“有硬件无智能”。而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企业认为,汽车不是汽车,而移动智动工具,以硬件为基础的造车逻辑已行不通。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日产的A级车轩逸、B级车天籁在细分市场长期位居前列;本田的A级车思域、B级车雅阁同样大名鼎鼎,近30万元还一车难求。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不论是本田还是日产,至今推出了哪些被市场熟知的新车型?就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老大哥丰田,也没有推出任何有知名度的电动车型或者混动车型。
曾经力压欧洲,在美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日本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到了必须抱团取暖的时候了,而1948年创立的本田,1933年成立的日产抱团取暖能不能走出困境,还要等待时间的检验。
本田和日产合并不得不说是日本汽车行业的历史性转变,然而此举能够解决日本汽车工业的生存危机吗,拯救日本汽车工业的未来吗?我们从日本其它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似乎可能性很小,日本企业在竞争不利的情形下抱团取暖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日本企业曾是液晶面板产业的开创者,后来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业务的合并没有能够拯救日本的液晶面板产业,最后生产基地数量被“清零”。在DRAM领域节节败退的NEC和日立合资成立了尔必达公司,未形成1+1大于2的效果,最后被美国美光收购,标志着日本彻底退出了DRAM芯片产业。
从国际汽车行业来说,上一个由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PSA集团合并成立的Stellantis集团,此刻也正深陷复杂困局中。汽车工业是日本仅存的少数优势产业,如果日本汽车工业衰落了,那么日本经济在失去三十年之后将继续沉沦。
二、欧洲救赎
欧洲汽车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在市场下滑、电动汽车转型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多重压力下,纷纷步入一场严峻的危机中,需要找出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产能过剩是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欧洲汽车两大巨头——大众和Stellantis,也波及包括梅赛德斯-奔驰、雷诺等众多欧洲汽车制造商。需求疲软,叠加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欧洲汽车制造商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的难题。
2023年,欧洲工厂的轻型车(如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仅为60%,远低于2019年的70%,8月份的欧洲汽车销量下降了18%,创下三年来的最低点。
这里先说中国市场对欧洲车企的影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原本几乎是所有外资车企最大的利润来源,也是欧洲汽车行业的现金奶牛,目前中国市场的残酷竞争直接使得欧洲车企失去了中国市场上的现金支票。
中国汽车制造商更了解中国消费者,他们在车里配备了中国消费者所需的先进技术,因此,在中国市场,国外车企正面临销量增长放缓、市场份额以及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的挑战,外国品牌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63%暴跌至目前的37%。
目前,由于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能提供更先进的电动汽车和软件解决方案,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举步维艰。例如,中国市场作为大众汽车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巅峰时期可以占到其全球销量的四成,而如今,随着比亚迪等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下探到不足20%,瑞银预测,大众的中国市场份额将在2030年降至个位数。
保时捷中国2022年以来,销量暴跌27%,而宝马为了提振销量,在中国市场已经重返“价格战”。
失去中国市场支票的欧洲汽车业,正面临严峻的利润问题。大众汽车的第三季度利润跌至三年来的最低点,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下调了2024年全年财务预期,
雪上加霜的是,在美国市场,大众汽车在美国的销售,五分之二是从美国南北边境进入的,如果特朗普对欧盟增加关税,对周边提高关税,那么会进一步打击这些欧洲汽车制造商。
鉴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欧洲市场需求萎缩,美国市场受到特朗普加关税的威胁,大众集团,宝马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欧洲主流汽车制造商相继发布盈利预警,同时也出现股价暴跌,英国百年豪车品牌阿斯顿•马丁,一度暴跌超28%,创2020年3月以来最大盘中跌幅;欧洲五大汽车制造商的总市值已经从3000多亿欧元爆跌至2000欧元以下。
欧盟制定的2035年前禁止销售汽油车,实现0排放的目标,也将导致这些欧洲汽车生产商利润进一步下降,因为燃油车的利润高于电车。
为了应对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的困境,欧洲汽车制造商纷纷采取措施削减成本,包括裁员、关闭工厂等,却遭到国内工会和政界人士的强烈抵制。欧盟汽车行业直接和间接雇佣了1380万人,占欧盟总就业的6.1%,占总制造业就业的10%以上。
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自2021年启动30亿欧元的削减成本计划以来,已经在该地区削减了数千个工作岗位,由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标致雪铁龙合并成立Stellantis,2021年以来在欧洲要削减约20,000个岗位。
而大众集团为了削减成本,有意关闭至少两家德国工厂,并可能裁减多达3万名员工,影响最大的是研发部门,1.3万名研发人员至少有6000人失去工作,即使能保住工作,工资也将削减10%;奥迪欧洲也将关闭其在布鲁塞尔奥迪Q8 e-tron 车型的工厂,至少缩减15%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