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形机器人“半马”思考:现状与未来

2025-04-25 00:00 | 作者:李波

  222.png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如果说宇树机器人以美仑美奂的舞姿亮相春晚是一家企业的展示,那么,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赛,则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集体亮相,虽然有跌倒等许多不如意处,但毕竟是一场极限压力测试,展示了机器人各项成果,也暴露了诸多痛点,从具身智能角度来看,我们还需努力。

  一、半马开先河

  全球首场以人形机器人为主角的半程马拉松比赛,是一场视觉盛宴:80厘米的“小个头”与1.8米的“大高个”同场竞技,10公斤的轻巧身躯与80公斤的稳重体格各显神通。20支参赛队伍携带的21台机器人,覆盖了从工业级到服务级的全场景产品,堪称一场“科技奥运会”。

640 (8).jpg

  赛道设计上,21公里涵盖柏油路、碎石地、9°陡坡等复杂地形,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关节散热、电池续航提出极限挑战,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在环境适应、地面应对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是具身智能。对于具身智能产业,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是我国具身智能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景,宣告具身智能产业正式跨入”跑量级”进化时代。

  目前我国具身智能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太多的难题需要去攻克,通过一场比赛无法验证和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但我们仍然相信,赛道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将通向具身智能的下一个传奇。

  其实参赛马路松,是为了更好地验证人形机器人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并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验证国产机器人在一体化关节、运动控制算法、散热技术等领域的阶段性突破成果如何?21公里,参赛机器人仅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

  也是对具身智能技术的一场集中测试,机器人奔跑的速度、避障的灵活度,以及换电的频次和效率,实质上是对环境适应、运动控制、续航能力、通信干扰等技术的极限测试,其中的每一项技术,都对应着未来生活中具体的应用场景

  参赛的机器人,除了人形外观不一样之外,其技术路线也不完全相同,从续航设计到动态稳定性,从算法协同到环境适应性,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经受住了真实地形与时间的挑战。

  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之前需要多方面验证,马拉松是一个很好的极限测试,如果人形机器人能跑下马拉松,最起码代表机器人的结构稳定,续航可期,为未来走入工业应用场景和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马拉松暗合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演进逻辑,当前仍处于技术验证向场景落地的过渡期,正在经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第一次负重跑”,这场马拉松的价值,恰恰在于用真实场景倒逼技术进化。

  比赛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场景和数据,折射出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应用的转型趋势,透过参赛机型的技术细节,可窥见行业三大进步方向:运动控制算法的革命性迭代,轻量化与耐久性的平衡艺术,软硬件的天然融合。

  更让人们关注的是,大部分参赛团队都是近年才成立的公司,和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相比,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都很年轻,获得冠亚军的机器人公司,都是2023年前后才成立的。

  正因为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不仅创业者们需要大量投资保证平稳的发展,投资人们也非常需要一个能够集中展示各家企业能力的机会,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已经充分展示出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强大研发实力和各家的优势。

  人形机器人领域不仅涌现出一批初创企业,同时吸引了科技巨头企业、汽车企业、家电企业等跨界入局,以及上游零部件和元器件企业宣布针对性开发产品甚至进入整机环节。

  随着开源架构、关节模组和产业链的持续突破,为新入局厂商提供技术基础,而产学研用合作加强,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实际产品和应用。

  机器人马拉松赛,也给这些年轻的公司提个醒: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需坚持“马拉松”式的长期主义,其技术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波士顿动力的Atlas历经20年迭代才接近实用化,应用场景的解锁,需要比赛事更漫长的技术沉淀,半马赛已结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马拉松”,才刚刚开跑。

  这场比赛,不仅是机器人行业的“技术成人礼”,也是人形机器人科普的盛会,营销展场。

  持续走高的流量释放了深度科普空间,互联网围观打破了圈层界限,奔跑的机器人以最直接的互动方式传播了前沿新知,实现了广泛的技术普及,更点燃了全民的科学热情。

  比赛集中展示各家企业机器人性能,吸引大量投资机构前来观看,促进了企业与投资机构建立联系,华夏机器人ETF(562500)也在路旁设有展台,以吸引普通投资者。

  亚军得主——松延动力的董事长头戴“必胜”头套,给自家N2打起了广告,同款机型上线京东拍卖平台,近4万人围观。


  总之,这场人形机器人半马,各方都有所收获,机器人寻求真实场景的落地验证、投资人关注落地机会、参赛企业也收获了一波商业流量,于是,下一场赛事也在紧锣密鼓地在进行。

  行业领军者宇树,正忙于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大赛,预计5 月至 6 月举行;而无锡将于4月底承办国内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比赛将设置更多类型的比赛项目;8月即将举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涵盖田径、足球等项目,将进一步验证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多任务能力。

  二、结果欠完美

  平时机器人公司对外宣传得很炫酷的视频,使大家拥有较高的心理预期,对于人形机器人半马,人们的期望值很高,但现场的情况并不令人欢欣鼓舞,甚至有点不尽如人意。

  人形机器人,并不是曾经宣传的那样“全能”,有些参赛者连路都走不稳,多数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出现跌倒、过热、电力不足等问题,甚至需要人类操作员在旁协助,进行遥控或紧急维修。参赛的20支队伍中,超半数参赛机型出现启动失败、偏离赛道等问题,只有6支队伍跑完全程,倍受关注的明星机器人宇树G1也令人大失所望。

  还有每个机器人身后都跟着2-3名工程师,在奔跑中更换电池,追着给机器人降温,难怪有网友不无欣喜地说,“以前担心机器人抢饭碗,现在发现它们连跑步都费劲……”


上一篇

  • 没有啦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