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也十分给力,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含港澳台)发生的人形机器人整机或核心零部件相关的融资事件至少为31起,第一季度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融资规模约合人民币80亿元,而中国企业就贡献了40亿元,占到了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规模的一半。
要实现上述目标,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攻克稳定性与成本的双重难关,目前各种机器人价格开始不断下探,很多机器人公司的一些简化版型号,正在向10万的价格进军。
人形机器人的目的是应用,应用可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短期在工业场景爆发,中期进入服务领域,长期构成家庭生态。应用的落地要聚焦于从可控环境下的特定任务切入,构建“可控环境+特定能力”的产品应用闭环。
比如,人形机器人在汽车产线、3C数码制造等工业场景中开展实训和测试,承担一些简单重复的搬运、装配等工作任务,目前在服务领域,特种领域也有应用,北京亦庄发布“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规划九大场景超万个应用机会。
应用的全面落地,需要量产配合。中国人形机器人想要在抢占全球市场的高地,最重要的是否有量产的能力,业内确实有对人形机器人“高估值,低量产”的担忧,因为最终买单的,永远是万台订单背后的真实市场。
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已经从“押注技术概念”转向“验证量产能力”。小批量试产是短期可用性的关键验证点,而量产后的持续优化则是长期可靠耐用的保障,这次马拉松反映了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实验室向规模化过渡的阶段,技术验证与商业化落地之间还需时间和过程。
量产推动成本从百万元级向十万元级跨越。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销量或将达到7300台,占比超过了一半。
企业方面,2025年,灵宝将实现线下交付一百台左右;松延动力,N2机器人起售价为3.99万元人民币,发售后就已获得超500台订单;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产业,目标2026年实现量产能力突破万台。
更为重要是中国通过政策补贴与产业链整合(如减速器、丝杠等核心部件国产化),有望在2027年前实现工业级机型成本下降40%,赛事中宇树G1的模块化关节、天工Ultra的电池快换设计,均指向可维护性与量产可行性的提升。
尽管多家厂商已公布2025年量产计划,释放积极市场信号,但从技术验证、系统稳定性到场景落地,规模化量产仍需突破全链条协同挑战,而非单一环节的单点突破。
企业单打独斗现象普遍,需通过政策引导形成集聚效应,北京在这方面已有布局,此次参赛的冠军“天工Ultra”就是制造业共振,集群聚力的产物。小米机器人的制造业优势为其提供了先进的AI视觉感知系统和运动控制算法支持;优必选则凭借全栈式技术能力,为其提供了关键的关节技术和结构可靠性设计;北京京城机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其提供了高精度的核心部件支持。
北京亦庄集聚了300余家生态企业,覆盖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再到多元应用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北京虚拟动点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长期积累的优质数据为第二名松延动力旗下的机器人参赛选手提供步态数据与服务支持,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慧思开物”通用平台,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单一任务开发模式。
本体研发分别从上下肢功能突破,上肢着重提升精细操作与负载能力,下肢则在足式结构的环境适应性、运动效率方面探索最优解。比如“天工2.0”将搭载灵巧手,不仅能在腿部移动方面表现优异,还将具备更强的上下肢协同能力以及上肢操作能力。
核心零部件、能源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之间构成硬件架构和高效集成,还需与操作系统、具身大模型和通信模块等软件系统协同优化,构建统一高效的整体系统能力。
高精度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制约成本控制与性能突破,因此从跑赢赛事到跑通产业链,核心部件国产化要推进,加速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矩传感器等国产替代,从而降低单机成本;从能源系统来说,固态电池与无线充电技术也是突破方向。
赛事背后,我国高密度电池、一体化关节、智能传感设备等关键技术正在加速成熟,展现了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技术交叉融合的“竞争高地”上的综合实力。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机器人除了大脑外,最重要的便是关节。人体关节超300个,关节作为机器人最重要最核心的硬件组成部分,集成了驱动器、电机、减速器、编码器和控制器等多个关键功能模块,占据了整台机器人超过50%的成本。直接决定了机器人动作的精度、协调性、爆发力及在复杂地形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此次马拉松比赛所暴露出的问题,应该说人型机器人在关节精度、热量管理、电源、算法和通讯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然而,这方面,我国有许多企业以具备腾飞的实力。
比如年轻的南京初创公司因克斯,尽管成立仅三年,却凭借卓越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领域领跑行业。在此次赛事中,超过半数参赛机器人使用了因克斯的关节模组产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也包括本次赛事的冠亚军队伍。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我们相信,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基础与政策支持,将在减速器、电机、轻量化材料等领域占据全球供应链主导地位,国产供应链在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的替代能力已将实现突破性进展。
未来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从硬件到算法的全链条突破。从单一部件到硬件生态,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从算法开发到应用服务,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正以全链条突破的姿态加速完善。
我们发现,参赛机器人仍需依赖信号跟踪或遥控操作进行比赛,尚难实现自主完成全程。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机器人在环境感知、实时路径规划和避障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自主智能”仍是下一阶段技术突破的关键方向。
人形机器人本体、“小脑”(运动控制)、“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之间需深度融合软硬件一体化,融合视觉、力觉与惯性导航数据,提升环境交互能力成为重点。
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语言理解、视觉推理和常识认知能力,决策能力,使其从单一任务迈向相对通用,其实,具身智能机器人并不一定是人形的,在水里最好是鱼的结构,在空中最好是鸟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