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形机器人“半马”思考:现状与未来

2025-04-25 00:00 | 作者:李波

  看起来高大上的机器人,其实很多根本没法稳定跑完一场比赛,反映出当前技术在应对复杂现实场景时存在局限性,令人不免叹息,但也有许多感人的画面,在手机上刷屏。

  来自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Ultra”,以踉跄的步态、摔倒再爬起的笨拙,蹒跚冲线,获得冠军;获得亚军的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跑到一半,头部因金属疲劳断裂突然脱落,但身残志坚,坚持跑完全程。

  也有许多具有哲理的场面,比如来自“EAI”队的机器人,以每小时5.4公里“走”完全程,却获得前六,再次验证了“龟兔赛道”正确性,证明了慢不可怕,只要你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再比如,美女机器人“幻幻”,绝对是整场颜值最高的,但刚起跑就原地宕机,说明了光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内涵是不行的。

  曾在春晚获得赞誉的宇树G1机器人,一出场就摔倒,引起了不少网友对其性能的质疑,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匆忙下场回应,参赛者是第三方客户改装的机器人,用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宇树并未参与,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

  这场比赛,在追求完美的人们看来,并不完美——那些在实验室或舞台上看似完美的演示,经不起真实场景的摔打。很多人曾认为,5年之内,具有基本人工大脑水平的机器人即将进入我们的生活,原来现实的机器人在续航力、持久度、具身智能等方面还有这么多的不足,离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对产业人士来说,正确认识了机器人发展的真实阶段,现实刻度,需要警惕“唯表演论”陷阱,本田ASIMO的退役标志着技术路线从“炫技”转向务实,需警惕泡沫化风险。

  很多赛前重仓机器人相关股票的散户,估计周一又得上演跑的快,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赛事期间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同比激增15%。

  比赛暴露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共性短板:尽管语音交互、视觉识别等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平衡、多自由度关节协同等“硬核”能力仍处于攻坚阶段,印证行业共识——人形机器人成熟至少需若干年。

  但是,我国人形机器人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5年前国产机器人连走路都哆嗦,今天已能跑了,并且,这是一场充满试错与突破的“长跑”,走偏,摔倒,掉头等意外情况,都是是“有效失败”。

  技术迭代的轨迹正藏在每一次试错中,机器人每摔一跤,就是千万级的数据宝藏,需要用“过程导向”的思维来看待比赛,积累的数据与经验,终将托起未来更多的可能,这些在实验室里模拟不出的”翻车现场”,反倒成了技术迭代的加速器,这是一次对技术的摸底,也是一次对于产业化规模应用标准的探索。

  这场赛事没有绝对的失败者——即便未达终点,所有坚持比赛的机器人都在积累宝贵的数据资产,比如,收集的坡道能耗曲线,价值远超比赛名次;比如行者二号队依靠冗余设计在关节卡顿时完成自修复重启,检验了自修复能力。机器人跌倒的姿势,也是成长的印记

  亦庄赛道上的每一次转向、每一度爬坡,都在为规模化应用探路,比赛并非仅仅是展示各公司实力的“秀场”,而更像是对工业制造、物流配送、灾难救援、工业巡检等场景的“实战演练”。

  中国机器人不怕跌倒,更不怕被看到跌倒,这是将来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1897年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刚开始只能照亮45小时,卡尔·本茨制造的世界上首台汽车,比马车速度还慢。

  这场全球首跑的北京机器人马拉松虽然“并不完美”,但它验证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开放姿态与战略定力,对于参赛企业展现的是不怕自曝其短的自信和开放,更是以问题为导向将产业推向高端的坚定决心。

  这场赛事虽然暴露了行业内机器人各种问题,但是确有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分水岭”,把过去各自为战的“技术孤岛”,整合成覆盖伺服电机、运动算法、场景应用的超级生态圈,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加比赛,就是胜利;跑完全程,就是王者。既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的展示,也是人类尝试带领机器人前往落地应用的下一个赛点,是机器人行业的“技术成人礼”,立足于当下,定义于未来,

  亦庄机器人半马,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是一件大事,它叩开了智能文明的新纪元,一个新兴产业正在踉跄中重构新的世界。

  三、同志需努力

  人形机器人,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工程问题,觉得它是“终结者”一样无所不能,是不现实的,就是要全面替代人类的工作,还很遥远,在技术创新、场景深耕方面还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与传统AI依赖堆算力、堆数据不同,具身智能更注重“感知—行动—反馈”的闭环,在真实或虚拟环境中不断与环境互动,逐步提升理解与决策能力,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是亦庄举办机器人半马赛的宗旨,也是企业参赛的目的。

  今年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占全球一半,凭借“政策+产业链+成本”三重优势,我国占据全球人形机器人30%以上市场份额,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通过“应用验证 - 技术突破”的双向循环模式加速发展,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人形机器人比赛,作为一个窥见行业发展真实情况的窗口,告诉我们,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泛化性均有所缺失,如何让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实现“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呢?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

  不错,我国截至2024年7月,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三分之二;在过去5年中,中国内地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多达 5688 件,全球领先;中国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化、运动控制等方面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但与美国相比,在高端芯片、精密减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存在差距。高端芯片依赖进口,限制了机器的运算速度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精密减速器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还需提升,从而加强机器运动精准度;人工智能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距离。

  对于人形机器人,我国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宏伟的。工信部2023年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7年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未来5年里,复合增长率要达58%。

  我国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颠覆性技术”,要在未来10~15年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的主流形态之一,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未来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推进科技和产业的融合,是未来产业十大新赛道之一。

上一篇

  • 没有啦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