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叠加高达145%的报复性关税,将使中国对美出口结构发生质变,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挑战,并产生多重效应,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冲击,物流装备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受到多大冲击?如何扛住这波关税冲击?是每一个物流装备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有冲击
4月2日,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格局发起系统性冲击,有人认为是全球贸易格局经历二战以来最深刻的裂变,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与断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首当其冲,并且,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似乎也是有意针对中国,为此,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做出对等反制,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同步提升至125%。
特朗普的关税战,有着深刻的战略目标和经济动机。战略目标是限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从而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经济动机是美国希望通过加征关税,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
过去几十年,美国在经过一系列的产业筛选和产业升级后,只保留了一些具备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其他的中低端制造业,都被转嫁到了其他国家。
然而,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上,并没有实现显著的科技突破,不得不调转头,准备重新布局中低端制造业,然后重新参与世界竞争,但是通过关税手段是不现实的,我国要有逆风中重构全球竞争力的决心。
关税超过60%-70%临界点,实质上已等同于经济脱钩,145%的非理性破坏性关税,已接近国际贸易的"死亡税率",我国制造业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美国企业可能会转向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尤其是消费品制造业,压力最大;机械零部件与电子元件企业,也受到冲击,比如卡特彼勒在华采购的液压阀体面临37%成本增幅,已启动印度浦那工厂产能倍增计划;德州仪器将PCB订单从深南电路转向泰国厂商。
关税对中国制造业是系统性挑战,很多中国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建立了全球化的销售网络和制造网络,其中北美地区也是销售和出口的重要地区之一,从种类上来说,以工业车辆与仓储机器人为主的智能仓储设备为主,据称,自主品牌叉车出口到美国的占比大概占总出口额的22%。并且物流装备是基础性的制造业,各行业的发展放缓间接影响物流装备业的市场需求。
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的当下,部分中国制造业在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上对美国有一定的依赖,这可能导致产业链上游出现供应不稳定或品质下降,部分产业链环节出现断裂。
我国智能物流装备部分核心零部件,需要从美国进口,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后,从美国进口零部件价格因关税成本增加而上涨,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并且,越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对美高端零部件的依赖越高,并可能存在断链风险。
怎么办,要么选择承担关税的成本,将压缩利润空间;要么寻求其他国家的供应商,但这需要时间和成本,且新供应商的产品在品质、稳定性等方面可能存在风险。
当然,我国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应对,通过加强国内产业链建设,努力降低关税政策对产业链的冲击,从目前来看,中美关税战,不是一时之战,很可能更加长远。
物流装备企业需要加快产业链重构与多元化布局,减少对美国零部件的依赖,但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部分高端制造企业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以减少对美国关键技术部件的依赖,国产替代进度要加快,以找到替代产品和方案。
通讯、定位和控制等物流设备核心配套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明显,也需要创新与发展,这样的环境下,将倒逼国产替代加速,推动供应链“韧性化”布局,实现“全球—区域—本土”三级联动。
我们相信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业凭借自身的优势,有能力应对这一挑战,在政策调整上,可优化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在产业升级方面,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有预测,在美国疯狂关税冲击下,约30%低附加值产能面临出清风险。据统计,2023年,物流装备相关存续及在业的企业共有1867家,一些传统的中小物流装备企业资金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差,在生产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的双重压力下,可能会面临经营困难。
总之,中国制造正遭遇美国市场收缩,年流失1800亿美元订单;产业链解构,东南亚分流24%产能;技术封锁,实体清单新增37家中国企业的三维冲击,物流装备企业不可置身事外。必然经历阵痛期。
我国政府也在制定积极对策,以减轻冲击,比如提高机电产品出口退税3个百分点;若人民币兑美元若贬值至7.4-7.6区间,可对冲约8-12%关税影响等等。
二、还可控
特朗普关税战的最终目的是抑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或者让中国制造企业只能在“低端”产品或廉价产品中徘徊,但他的目的难达到。
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业,对关税的冲击是可控的,不错,大多数国内的物流装备企业都是进入21世纪后才成立的,比国外企业晚了几十年,但通过学习国外技术、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已走上自主研发的发展路径。
近年,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体系已经建立,产品体系完备、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发展基础、专业队伍和经验教训,聚集了进军全球化的动能和经验,部分产品,已在海外站稳脚跟。相关数据显示,码垛机器人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码垛市场占有率超过90%。
不错,美国政府“对等关税”影响最大的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首当其冲,但是物流装备制造企业,从整体上来说,属于专精特新的具多,其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相对影响较小。
还有,对于物流装备企业来说,除了市场竞争、还面临交付周期越来越短的压力。据说,过去交付周期是以月为单位,现在已经调整为“周”,而这正是我国企业的强项,因为我国有完善快捷的供应链与令人生畏的勤奋的工程师和工人队伍。
有专家提出,为了规避风险和降低成本,将产业链从国内向其他关税较低、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这本来就是物流装备出品的一个重要路径,物流装备的出口路径分为产品出口、海外项目建设、全球设厂与并购等几个阶段,一些物流装备企业已经在国外建立工厂并做出了成绩,比如德马科技在全球初步构建了“中央工厂+全球区域工厂+本地化合作组装工厂”的全球化制造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