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产能转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考虑新地区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从另一角度说,如果实现我国部分低端产业外迁,仍保持核心零部件供应地位,这不仅很好地把化解了美国增加关税的挑战,同时实现了我国制造产业的优化。
有人认为,建立东南亚、墨西哥等新兴枢纽的智能仓储集群,支持"零部件出口后组装"的新型商业模式;另外145%关税倒逼物流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路径优化、区块链跨境平台和多式联运中枢等科技手段重构供应链韧性,实现降本增效与市场突围。这都对物流装备市场需求扩大带来利好。
“一带一路”,带来了许多重大物流项目。十年来,中国与五大洲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上万亿美元投资规模,许多物流装备企业深度融合在这些重大项目中,为项目提供基础支撑。在这些融合的大项目中,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创新、落地升级,注定是一场没有捷径的马拉松,很多项目甚至经历了10年以上的持续研发和优化。
”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为我国物流装备企业走向海外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有效地深耕沿线国家,具体到物流装备,仓储和分拨基地、配送中心三大类增量需求明显。“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对物流装备需求进入爆发期。
面对美国关税冲击,要向内用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开拓国内市场,二是向企业内部要效益。
关税压力下,要主动推动物流装备企业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深耕内循环市场,重视国内市场的再拓展,但挖掘国内市场不能只去抢存量市场,要挖掘需求潜力,尤其在一些全新的细分领域。
双循环,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方针,物流装备企业,在关税冲击下,可把力量向内。我国物流装备发展迅速,替代作用明显,欧美和日本的集成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国内集成商在大型项目中的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在一些新的领域,很多问题是欧美日没有遇到的,对他们来说,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超越的机会。
过去,在国内高端市场上主要是像德马泰克、大福这些外资品牌占主导,现在国内已经崛起了一批龙头企业,如北起院、昆船、新松等,他们在一些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并在国内取得强大的影响力。
制造企业内部物流,具有数千亿的金额,为我国物流装备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试验基地,更是巨大的市场。目前物流装备市场正在从电商时代向工业化系统迈进,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医药,化工,甚至煤炭,石油等众多行业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随着智能物流技术从电商领域快速进入制造业,在很多行业落地应用,从仓库扩展到产线与线边物流,物流装备需求在扩大,各种复杂场景需要更多创新型产品。
关税打压加速中小企业洗牌,也倒逼其通过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有预测,2025年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率从2020年的25%提升至45%,而在这些制造企业的转型中,扩大对物流装备的需求,比如建灯塔工厂,提升库存周转率,降低人工成本,都需要现代物流装备。
在注重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也要注重区域小循环。国内大循环通过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减少对出口依赖;区域小循环则强化与东盟、RCEP成员国的供应链合作、产业协作,对冲美国市场风险。
有专家认为,区域化替代全球化趋势加速,RCEP、金砖国家等区域合作机制将削弱美元霸权,中国对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区域合作正成为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屏障。
不能忽略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重要基础作用,在这里,培养了大批的能工巧匠,诠释了物流装备快而准的工作理念。物流装备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内功的修炼,持续打造优质的产品。
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单边主义的关税武器最终都将反噬自身,美国发起的关税战,最终将使美国受损,迫使特朗普回到理性协商的轨道上。近日美国关税政策再反转,公布电子产品等豁免清单就是证明,关税不断动态调整,试图缓解美国内部压力。中美之间的关税战有可能迎来新的转机,但不可低估特朗普政府的易变性,和阻碍中国发展的根本性,中国政府将“有理、有利、有节”的强韧回击
总之,关税虽然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物流装备业凭借自身优势,有望在挑战中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找出路
物流装备企业面对特朗普空前的关税压力,需有多维应对策略,要将短期纾困与长期战略深度融合。概略地说,就是智能革命重塑竞争力、新兴市场再造增长极、技术突围打开豁免通道、区域协作构建抗压网络,3-5年内完成从"成本驱动型出口"向"技术驱动型全球化"的艰难转型。
毫无疑问,美国高关税之下,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及企业都需要确立新的出海的战略,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物流布局、物流模式、物流标准上,应该以新的国际化的视野构建良好的国际物流系统。
在我国,物流技术装备已是战略产业,但很多战略问题,还存在于理论研究层面,这正好,面对关税战,需要结合未来的趋势,适当调整长期战略规划,高端物流装备企业的根本出路还是两种:市场替代,技术突围。
目前就要做的是,减少对美贸易依赖,中国可通过开拓新市场与多元化贸易策略来应对关税,东边不亮西边亮。要明白,WTO的秩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多元化市场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加大对欧盟、RCEP国家、中东、拉美、非洲的布局,降低对美依赖。
东南亚市场成为核心增长极,RCEP生效后,中国对东盟物流设备关税降低5%-10%。物流技术装备的出海,曾借RCEP东风,首先试水,然后布局全世界,是中国企业打造“中国创造、全球制造”的布局提供了试验田。
然而,今天的RCEP,给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企业带来的机遇不是简单的降关税,也不是简单的市场开放,而是创造了一个更大的闪转腾挪的空间,创造转口贸易机会。
我国物流装备企业,把出海的第一站选在东南亚,而中东,将是当仁不让的第二站。在东南亚,消费者的购买力表现不足,而中东则具备相当强大的购买力,中东是中国物流装备的新选择,没有人否认,现在是中国企业前往中东掘金的好时候。
物流企业布局中东,为物流装备带来机会,中东习惯以高溢价采购全球最好的解决方案与产品,而我国物流装备企业在国内的崛起,是以价格为导向的,需要调整其产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