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应许之地是圣经中的一个词汇,表示一块牛奶与蜜的土地,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出海已从产品出口到产能出海,再到全产业链生态出海,步入新的阶段。
目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中资企业出海投资面临多重风险叠加的挑战,这使区域选择上显得尤为重要,是面向欧美的西方世界呢,还是面向南方国家,而南方国家又分为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与非洲,哪里才是装备制造企业的应许之地呢?
一、出海正发生变化
自身实力增强的,面临内卷的中国企业,不出海,则出局,出海是当前最确定的机会之一,也是中国企业的时代机遇,西方国家、包括日、韩,企业出海的历史表明,GDP增速下行至5%左右的平台期,出海将明显加速,目前,出海成为中国企业的关键战略。
从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到文娱、电商、制造工厂等全面出海,中国企业出海已步入以产品力、品牌力为导向的4.0阶段,中国技术、供应链、品牌力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甚至成为国际领先者。
有人总结为三类出海模式,一是产能出海,寻找增量需求;二是品牌出海,提升附加值;三是商业模式出海,带动供应链发展新机遇。超越了货物出海、产品为主的态势,开始谋求生产、管理、研发等业务模块的出海,而以服务出海、制造出海、模式出海,技术出海为主流,在这里最难理解的是模式出海,那么什么是模式出海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Tik Tok,以模式出海方式席卷全球。
装备制造企业将国际化作为公司打开市场增量空间的重要战略举措,从被动出口到主动出海,从产品贴牌生产的“借船出海”到打出自主品牌的“造船出海”,从销售产品到设立工厂,从单纯的股权投资向“投建营”一体化方向发展,目前来说,先进的制造业是出海持续活跃的行业。
以前,中国制造出海更多的是从成本优势角度考虑,今天在制造能力和供应链的基础上,能看到更多的科技属性和品牌力所带来的溢价,例如在国外占比靠前的机器人赛道,核心是软件和算法,这类软硬结合的产品在海外更能够体现出中国的综合优势,以AMR为例,极智嘉、海康机器人在全球市占率位于头位。
202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791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9169.9亿元人民币,增长16.7%。有资料显示,我国A股企业海外业务收入总和与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比例13.7%,与很多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动辄超过50%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二、应许之地在哪里
西方世界主要指美国和欧洲。曾经,欧美地区是中企出海投资的主要目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汇率等因素,出口发达经济体的产品附加值都较高,然而眼下,中企出海正慢慢远离欧美一些发达市场,而往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这些发展中市场进一步走近,这些新兴地区成为了越来越多中企选择的出海目的地。
北美和欧洲地区,基础设施成熟,法律相对完备,收入水平高,不可否认是高利润的大市场,但对中国企业来说,存在种种隐形壁垒,目前,更有许多风险。
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欧美国家对我国开始逐步实施“产业外迁”和“贸易脱钩”,甚至无理打压,动辄制裁,最近美西方国家又在制造“中国产能过剩”的谬论。
1、美国
美国泛化国家安全,将限制范围从原先的国防工业扩展到战略性行业、关键性基础设施及国内核心技术领域,甚至出台针对性政策,压缩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发展空间,最近出台的关税壁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就是例证。
当下,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单边制裁,出口管制及“黑名单”制度,知识产权侵权,间谍、洗钱及其他刑事指控,政府机构的调查等等种种非市场凌霸行为,使美国市场的进入门槛和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市场。
我国一些头部企业,把原来的对美直接投资改为了技术授权以规避风险,例如宁德时代对美国汽车制造商的电池技术授权,这同样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政治风险以及技术本身的竞争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有人认为,在未来,有可能是中美以自身为中心,各形成一个供应链圈。
2、欧洲
欧洲不是一个整体,有发达地区,也有相对不发达地区,政治倾向也不一样,对我国企业的出海需求是不一样的,就欧洲整体来说,与美国相比,对我国的态度有差异,尚未出现明显的“去中国化”趋势。
但近日欧盟推出的对我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彰显了其跟随美国的意愿,使我国企业进入欧洲,面临着形势上的不利地位,但各国情况有千差万别,德国是反对这一方案的。
中东欧国家因其独特性,或可成为兼顾经济效益与安全性的中企出海目的地和避风港,例如,匈牙利正成为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发展的重要基地,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都在匈牙利有大规模布局。
目前俄乌战争胶着,推动欧洲资本外流,欧洲经济衰退;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上升,高利率环境持续压制需求,使得欧盟产需两端共同走弱,但我国产品对欧洲的渗透率,及欧盟自我国进口对应产品的金额增速都处于增长中,彰显了未来的成长性。
提起欧洲,不能不说到俄罗斯,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但经济的重心在西部,在欧洲。俄罗斯这一新兴市场,在欧盟坚定推进“去俄化”进程,对我国产业提供了机会,2023年我国出口欧美份额显著下滑,而中俄贸易大幅跃升。
整体来说,制造业中高端还是我们的短板,我国正在发力中高端制造业,但要进入欧洲,要求企业具备极强的综合竞争力,而欧洲,特别是中西欧,更看重产品品质。
同时要注意到,进入欧盟的制造业要侧重ESG和碳足迹,其实ESG对我国企业来说有广泛的基础,就是我们常强调的绿色环保,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等。
如果欧美已不是中企出海的应许之地,那么应许之地在哪里?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是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大放异彩的蓝海市场,以下地域,都将是我国企业的未来选择方向,
3、东南亚
我国不少企业出海首选地是东南亚,为何首选东南亚?简略地说,东南亚人口6.8亿,人口红利巨大;经济增长强劲,总经济体量不小;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具有跨文化/语言/华人圈等文化优势;拥有更加宽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市场空间或要素成本具备优势。
在东南亚有不少出海成功的案例,腾讯、阿里、字节等大厂在东南亚做了诸多投资,美团、极兔等一系列中国具备优势的物流巨头,也有布局,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在东南亚新兴市场满足客户性能要求的同时相较于国际巨头产品存在一定的性价比,也是一个优势。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持续增长,双方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更是为双边贸易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出海东盟,马来西亚为首选。东盟十国里,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其经商环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马来西亚位于东盟中心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可助力中国企业快速融入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商业网络。
马来西亚是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的桥头堡,其经济状况良好,被视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十大新兴市场之一,也是东南亚地区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从中短期看,目前东南亚的产品除了供应当地市场,还能转道卖到美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中美之间摩擦的潜在风险。从中长期看,从东南亚卖往美国的路径在未来也可能被美国封锁。
但是,东南亚地区各个国家存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打通各个国家的通路存在挑战,在美国倡导的全球制造业去中国化的过程中,东南亚是获利方,在遥远的将来,可能对中国建立壁垒。
目前来说,中资企业出海东南亚的趋势愈演愈烈,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投资产业链越发聚集,形成了强大的中国影响。
4、中东
如果说近水楼台的东南亚是中国出海的“首选之地”,那么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中东地区就是中国正在开辟的“第二战场”,中东作为连接亚欧非的重要节点,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
中东在地理上,包括西亚和部分北非地区,横跨欧亚非三个大洲,共22 个经济体,约1500万平方公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印象中,中东一直是动荡、混乱、封闭且神秘的,并不被认为是营商环境的沃土,然而,今天,中东正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
装备制造出海中东,需有重点,中东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海湾六国(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人均GDP高达 3.4 万美元,处于全球前列,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而海湾六国中,阿联酋与沙特则是两大引擎,开放度高、创新创业氛围浓郁、营商环境成熟,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是中企出海的首选之地。
阿联酋与沙特正在努力摆脱单一的经济结构,从石油经济逐渐转型为多元化经济,对吸引海外投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目标是让海外投资者深度参与其经济转型,最终打造出一个摆脱石油产业的现代化经济体。沙特将提振制造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一大重心,并开放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入驻,因此,中国装备制造企出海以阿联酋和沙特为代表的中东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从政治上来说,中东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传统上对美国怀有敌意的国家,另一部分则是美国长期的盟友。前者与我国早有紧密的经贸往来,而后者,近年与我国在经贸合作,甚至政治合作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沙特、阿联酋,就宣布加入金砖国家,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正日益扩大。
美国媒体说,中国正在赢得中东,事实正是如此,2023年可以被视为中国真正开始赢得中东的一年,不仅扩大经济存在,还召集领导人峰会,促成沙特与伊朗的和平协议,近两年,中国与中东(特别是海湾6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进入新高度。
我国阿里云、腾讯云等高科技企业正在成为中东云计算浪潮中的中坚力量,在中东的云基础设施建设中,不仅实现自身业务的发展,也为正在抢滩这块新兴市场的中国其它企业搭建了桥梁。
当然,出海中东要认识到,虽然海湾六国人均GDP比肩欧美,而以土耳其、埃及为代表的其他市场,发展水平则与东南亚更接近,还有广大乡村,比较落后。
更要认识到,中东毕竟是宗教色彩浓厚的地区,文化壁垒较高;中东地区虽然同属阿拉伯文化圈,但是每个国家地区法律法规要求都不同,而且十分复杂;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较高,近期的巴以冲突给外来投资者的发展蒙上阴影。
5、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对吸引中国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很大积极性,南美“锂三角地区”(智利、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因锂资源的丰富性及开采优势成为全球锂矿投资的热土,天力锂业和蔚来汽车都在瞄准这些地区的资源进行投资。
做拉美市场,则要以巴西和墨西哥为核心,然后向整个拉美地区甚至北美去辐射。
墨西哥的经济多元,是拉丁美洲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巴西,作为中美洲的门户和连接北美与拉丁美洲市场的桥梁,墨西哥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消费市场,还具备战略地理位置的优势。
美国、加拿大之外的美洲市场,受地缘冲突影响较小的地方,就是墨西哥,在美国“去风险”战略下,墨西哥成为全球变局下优先受益的对象,中国企业当地建厂已成为潮流。
墨西哥地区建厂,适应于产业转港落地+“伴随性成长”的出海策略,它是美国的近岸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低廉,但要注意,墨西哥政府的腐败程度较高,社会治安不好,目前在墨西哥的3000家中国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依旧不明朗。
在墨西哥建厂依旧有被美国封杀的风险。在美国鼓动下,墨西哥政府两次修订《矿业法》、将锂列为战略性矿产,锂矿资源收归国有。中国“锂王”赣锋锂业在墨西哥投资“锂”矿遭遇风险,被取消了锂矿项目特许权,赣锋锂业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提请仲裁程序,要求墨西哥赔偿它们因墨西哥违反相关“促进和互惠保护投资的协定”而遭受的损失。
所幸,6月刚刚举行的大选中,辛鲍姆当选为墨西哥首位女性总统,她对华友好,其施政计划将为两国合作创造新的更大空间
离中国万里之遥的拉丁美洲第一大国巴西,称为“未来之国”,是拉丁美洲发展的引擎,多元共生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巴西特有的开放、友善、乐天的民族品格。
但是,巴西也是一个税收政策复杂的国度,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都有征收消费税的权力,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税法,甚至每天都有税法的诞生。
200年来,美国抱持“门罗主义”,将拉美视为“后院”,以霸权主义和干涉行径阻碍拉美国家发展,当然也会破坏中企在拉美的投资建厂活动。
6、非洲
加快走向海外市场,以获得更大发展,非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选项,克服对非洲形成的片面认识,古老的非洲大陆,正在加速迈入被互联网科技编织的新纪元。
在国际政治经济版图中,非洲长久以来是一片失落之地,如今,全球市场都处在经济下行境地,非洲却有其独特一面,成为世界增长第二快经济体,全球增长最快的20个经济体中有12个位于非洲,非洲惊人的增长轨迹证明了非洲大陆的弹性及其尚未实现的巨大经济潜力。
非洲面积约为我国三倍,人口超过13亿,自然资源丰富,是真正的地大物博人多,人口红利逐步显现,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非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一片未曾开发的热土。
非洲国家对美国和西方的失望情绪日益加剧,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日益提高。长期的殖民史导致非洲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边缘位置,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响应,中非之间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经贸联系,中国已连续12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当然非洲大陆的发展参差不齐,其经济的差异性,政治的多元化,要求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对非洲布局时,需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非洲三大新兴经济体是:尼日利亚、埃及和南非。尼日利亚作为非洲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31位,人口预计将达到4亿,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伴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应增长,尼日利亚的经济体量可能会超过法国或德国。
埃及处于亚、非、欧的十字路口,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由贸易发展优势,包括我国在内的欧美、中东海湾国家的很多资本和企业都进驻埃及,近年来,埃及和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扩大,未来合作的潜力也进一步凸显。
南非作为非洲老牌工业化强国,其突出特点是营商环境成熟完善,是金砖国家的创始国,城市化、特大城市快速崛起,如尼日利亚拉各斯,肯尼亚内罗毕、南非开普敦、埃及开罗等等。
然而,非洲并不是一个同质化的单一市场,非洲有很多不同的人种,有影响深远的宗教,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认知差异,对我国企业海外发展带来影响。
西非大部分国家是前法国殖民地,通用法语,审美受法国影响较大;东非为前英国殖民地,通用英语;而北非在地缘政治和宗教文化上更接近于中东,属于阿拉伯世界;南非也曾是英国殖民地,对高质量产品的喜好也远远高于其他非洲国家。
国家的多样性导致了非洲市场碎片化,不同国家之间有政治经济壁垒,国家间、城乡间发展极不平衡、管理与技术水平低、政府监管落后腐败等问题为我国装备企业的进入增加了难度。
部分非洲国家或地区政治动荡、社会不满和武装冲突,这都是我国企业掘金非洲要面对的风险。
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中国企业出海的变化,“一带一路”是转折点,上述国家与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有的是重叠的,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更加优越的投资条件,所以单独列为一节来叙述。
十年来,中国与五大洲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迎来十周年之际,“一带一路”合作共建将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丁美洲。
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一带一路”地区,对中国企业来说,政治和地理区位层面较好,另一方面是中国国企在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奠定了足够的基础,给当下想要出海这些地区的企业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
生产制造企业成为新一轮“走出去”的生力军,通过加强产能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为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向。
近年来西方多国提出“重建美好世界”、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伙伴计划等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针锋相对,炒作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试图离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总之,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行业特性、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产业链需求,选择目的地,无论应许之地在哪里,我国企业具有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都能为所到地带来好处。
三、防范风险如何做
中企出海短短四个字却蕴含了无数企业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的努力与拼搏,因为不熟悉国外环境,在跨文化的了解、沟通、融合方面,也有很多坑,甚至“半路夭折”,
忽视企业出海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不少中企都交过学费,例如,因当地政局的变化,中国某电力企业投巨资开发水电工程缅甸密松电站项目被取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
中国装备制造出海已成燎原之势,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8%,远高于国内GDP的年均增长率,洞察其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对于尚未深度出海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来说都十分重要。
近几年的一个态势是,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国家间冲突等因素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早在2020年全球限制或监管性投资政策措施占投资政策措施总数的比例达到41%,创历史新高,而且限制或监管性措施在发达国家更为普遍。
就目前来说,中企出海更趋向理性化,战略执行中评估风险从广度和深度上越来越成熟,同时注重当地的社会成本的经营与积累,字节在应对美国的封禁大战中就运用了多年社会成本积累的人脉。
就目前来说,地缘政治和监管趋严是中企出海面临的最大挑战,伴随其出现的是两大类监管审批,一类是反垄断审批,一是国家安全审查,如果说前者还可以说是从竞争的角度来审查并购交易,后者则是泛化的手段,有滥用的趋势,特别是西方的领头羊美国。
中国企业出海所面临的政治风险,这些年越来越明显,对我们国家出海的企业影响越来越大。另外,非传统性安全风险增多,具有强烈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和杀伤性,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今年的巴以冲突,红海危机是这一问题的根源。
当今世界全球地缘政治日益激烈冲突,如何面对地缘政治和监管的挑战?寻求政府的支持是一项选择,特别是大企业,政府层面的协商很重要,要学会利用政府力量。
政局不稳定,暴力冲突、军事政变风险,内乱风险、政权更迭风险,将影响中企在投资国的利益,加之美国通过军事政变,树立代理人方式,对中企进行打压。
这在拉美与非洲国家比较常见,近日,玻利维亚发生了未遂政变,如果政变成功,将影响中企在当地的锂矿业合作。
玻利维亚已探明锂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中俄两国政府支持的中信国安集团和铀一集团将与玻利维亚锂业公司合作,建造两个碳酸锂提取工厂,中信国安将投资8.57亿美元在乌尤尼盐沼北部设立工厂。
中国宁德时代,将在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的奥鲁罗和波托西地区的盐滩上建立两个采用锂直接提取技术的工业综合设施,初始投资10亿美元,因此,国际媒体分析这次政变得到美国的支持。
面对一些国家政权的更迭,中企应构建比较全面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预判宏观政治和经济的趋势,以便更快速地响应变化,从投资策略角度来说,要避免向单一国家集中过多的投资。
回顾英美工业化阶段海外争取权益、扩大海外市场之路,是凭借其强大的全球军事力量、政治力量作保证的,因此,我国支持中国企业出海,不仅在外交、外贸领域,还应以发展国家实力为后盾。
我国企业需要学习外国企业的经验,那些成功进入并在中国市场取得显著成绩的外资企业,比如大众,奥迪等,他们融入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西方企业“战略理性+经济理性”的量化决策思维,“事前算赢”的技术设计优化,以及管理会计“价本利”商业模型倒逼竞标的机制等,都是我们应学习的。
在企业深度出海成为大势所趋的当下,企业品牌力的塑造与社会责任体系的完善,是实现可持续长期发展的必走之路,以“卷”为荣的中国企业或许已经习惯以竞争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但在海外市场,企业应更加注重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共赢,应该获增量,而不是抢存量。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出海,要摒弃短期投机思想和零和博弈倾向,坚持长期深远价值创造,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结语:新的全球秩序尚未到来,海外屡屡传来贸易壁垒、关税阻拦、技术供应链卡脖子等各类挑战。
出海已成必然,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企业都需准备好并稳健地走出去,出海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出海的成功并非易事,不仅要选择好目的地,因地制宜,更要有领先一步的思维和眼光去解决纷争的能力。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