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汽车第一城之争

2025-04-15 00:00

  11.png

  北京与上海,一个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一个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但他们都同时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城市之一,都曾被称为“东方底特律”,曾在全国汽车第一城的争锋中位居前列。

  然而,近年,北京落后了,而上海也被后进城市所超越,究其原因,则是在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中没有抓住机会。痛定思痛,北京与上海在布局新能源的同时,也在智能化、区域协作等新赛道方面下大功夫,未来的“海派”与“京造”能否再在全国汽车第一城之争中展现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曾经,各领风骚有几年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汽车产业的发展与辉煌是和很多城市的发展相促进的,而合资燃油车的发展创造了数十年汽车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融合奇迹,然而,随着汽车产业不断革新,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中国汽车产业城市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而争第一汽车城的“暗战”则从没有停止。


  曾经,北京与上海,不管是比汽车产量,还是拼汽车产业产值和经营利润,都曾无愧于“汽车之都”的称谓。

  汽车是上海四大万亿产业集群之一,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了1.1万亿,而其烫金名片则无疑是上汽集团,最令人难忘的是其燃油车时代的神话——合资品牌桑塔纳——上汽大众在1980年代引入的首条轿车生产线,还有别克、凯迪拉克等合资品牌持续热销。

  得益于上海大众和上汽通用跨层领先的销量,上海汽车工业产值一直稳居各省市前茅,2020年前,上海汽车年产值突破7000亿元,占全国汽车产量近10%,曾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骄傲。

  同样,汽车产业曾是北京制造业第一产业,一度占其五分之一强,且发展历史悠久:上世纪60年代,北京汽车产业已走在全国的前列;1972年,北京BJ212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2%;改革开放后,北汽、奔驰展现出强大活力、合资品牌北京现代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现代“速度,曾是连续4年销量破百万的“国民神车”品牌。

  然而,随着自主品牌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的飞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狂飙猛进的十年,产业之争进入了新阶段,传统汽车工业城市由于未能及时成功转型,汽车产量逐渐下降。

  上海与北京,陶醉与合资品牌的辉煌,在油电替换这一大变革中,虽然布局较早,却没有大步前进,从而被别的城市所超越。

  2016年,北京市汽车年产量尚有237.95万台,而到2022年,产量迅速跌落至100万台,甚至没能进入全国城市排名的前10……曾经的汽车重镇北京,确实掉队了。

  而上海,2024年上海汽车产量为180.75万辆,同比下降了16.2%,营收下滑13.2%,上海和汽车产业绑定最深的一个地方是嘉定安亭镇,这里的房价正在下跌。上海汽车“退步”,主要是上汽集团燃油车的产销量大幅下滑所致,更重要的是汽车龙头企业业绩不佳所致。

  上汽集团2024年让出了雄踞18年的国内头把交椅,失去中国汽车第一企业的位置,整车产量和销量同比去年,双双下滑了超20%。实际上,上汽集团整体销量下滑已经持续了数年,2018年最顶峰时其年销量超过700万辆,此后逐渐下降。

  而北京,则是北汽的不给力,旗下的合资品牌北京现代,曾贡献北京汽车近60%的产量,2016年,年销百万,但在2024年,销量仅18万辆,在中国自主品牌面前,北京现代的低价没有任何优势,而随着自主车品质的提升,北京现代的合资优势也丧失了。北京汽车集团拥有北京品牌、北京奔驰等品牌,当前均面临着业绩压力。

640 (4).jpg

  上汽、北汽,作为国内领先的国资车企集团,作为北京、上海汽车产业的领头羊,承受着比一般企业更多的压力,所承担的义务与期许,都远不是新造车、后起之秀们所能比。

  上汽,北汽当前遭遇的难题,具有全球车企的普遍性,能否破局重生,其意义已不仅局限于一个企业、一个时期,而事关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下,传统汽车企业能够打破桎梏,更关系着在其城市发展中继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不少城市在这场汽车竞赛中落得下风,是因为很晚才开始向新能源转型,但上海、北京的故事并非如此。

  实际上,上海是中国最早拥抱新能源车的城市之一,2006年,上海就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进项目指南》,2011年,上汽首款混动车型上市;2012年,上汽纯电动轿车上市,但后来落伍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角逐中渐落下风。

  而上海轰轰烈烈的电动车新势力,如致观汽车,奇点汽车,还有威马汽车,合众汽车的哪吒汽车都未走出独立行情。2018年,上海引进特斯拉,为其提供低价土地、税收优惠及资金支持,从而返回了一局。

  再说北京,早在2017年,就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支撑北京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曾创造了很多“历史瞬间”,北汽作为最早一批进入新能源领域的车企,依靠网约车市场,曾连续7年登顶中国纯电动车销量第一。

  7年前,我国全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不过79.4万辆,北京一市就生产了10万辆,跻身当年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四强。北汽蓝谷借壳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能源车企。

  然而后来,北汽新能源的销量“神话”逐渐走向破灭,作为重点的奔驰新能源汽EQ系列销量也不佳,到2023年,北京地区的新能源乘用车产量仅3万辆,排名第三十八。

640 (10).jpg

  总之,汽车行业正处于深度变革中,背后的城市排名也在此消彼长。但每个企业都有高潮与低谷,每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的阶段,螺旋式上升才是发展主基调。对于北京与上海来说,面对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方兴未艾,智能化席卷而来的发展趋势,有其优势,但更需要硬实力积累的比拼。

  二、今朝,破局争胜新能源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代表国家多年来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多元化政策支持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彻底摆脱被制约的现实,在规模、纵深以及系统整合方面,走在了全球市场前列。

  汹涌澎湃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重塑了中国汽车产业版图,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的背后,是一座座传统汽车之城的洗牌和新能源汽车之城的崛起。但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脱于既有市场、过往城市积累,即使是智能化新能源车也不例外,上海与北京过往的汽车产业基础为其汽车产业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夜公路.png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