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2025年,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元年,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国外来看,特斯拉的马斯克,英伟达的黄仁勋,都是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的积极践行者;而国内,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于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市场需求持续上升,创新应用不断涌现。这一现象背后不仅反映了科技的进步,更预示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可能发生的巨大变革。
一、顶层有设计
人形机器人不仅在外观和行为上模仿人类,更在智能水平上不断突破,将成为硅谷未来的重点领域,已经成为美国科技界的共识。AI芯片龙头英伟达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下一个富有潜力的巨大市场,创始人黄仁勋,将人形机器人与汽车、无人机并列为未来会实现大规模量产的三种产品。
各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政策支持也在持续增强,我国将人形机器人列为国家战略,十大标志性产品之一,旨在加快其作为高端装备的研发进程,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23年10月,国家重磅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对社会产业变革和全球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该政策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支持,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并积极拓展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方向和首发经济的重要分支,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南京、成都等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根据各地区的产业特色和发展优势,制定了针对性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中心”),是目前我国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载体,该中心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组建机器人训练场收集数据。2024年12月27日,北京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数据采集基地亮相,可容纳1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预计到2027年这一数字将达1000个;12月28日,上海提出“搭建超大规模城市级的模拟应用场景,率先赋能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大模型实训”,上海市还发布了全国首批涵盖《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
地方政府还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以及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庆市产业投资母基金和产业资本、社会资本、有关区县以市场化方式共同出资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
成都则表示,力争到2026 年,打造 100 款机器人新品,打造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建成全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
各地政府还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集群效应,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队也正式入场,致力于探索和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标准化与产业化进程。
当前,国内机器人本体企业约上千家,内卷加剧是不争的事实,出海是出路,然而,出海后竞争对手仍是国内同行,企业生存压力将越来越大,该如何破局呢?市场新机会在哪里呢?那就是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与新技术的融合能够创造新的机会,国内厂商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向高端发展,人形机器人是未来的方向,企业追求高精度、高节拍、低误识别率、提升轨迹精度,是和人形机器人的追求是一致的,机器人企业有望转型人型机器人企业,与我国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大小企业一起,在全球树立起“中国造”新坐标。
二、行业有活力
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广阔的市场规模,专业预测,2028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至138亿美元,5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0.4%,而我国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 27.6 亿元,2026年将超百亿元。
随着认知智能基础模型和物理智能基础模型的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领域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投资正在激增,作为算力霸主的英伟达正在押注人形机器人技术,希望其能成为公司下一个重要增长动力。全球主要科技与风头巨头如微软、亚马逊、三星、腾讯、华为、OpenAI、软银集团等纷纷投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或直接进场研发。
越来越多的公司涌入这一领域,科技巨头加码布局,众多初创公司涌现,共同构成了充满活力且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有人称,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百机大战”之年。
截至2024年年底,全球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数量已经接近150家,国内公司数量也超过80家,占差不多三分之二,彰显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国内许多初创企业源自高校的科研团队,凭借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和不懈追求,正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中坚力量。
今年大厂入局已成明显趋势。随着人形机器人前景逐渐明晰,这些有钱、有技术的大厂不仅以投资者身份入局,并且亲自下场。广汽集团发布其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上海矩阵超智集成系统有限公司发布自主研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MATRIX-1;上海电气在公告中透露,公司将积极布局特种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产品研制,聚焦特殊应用场景以及柔性制造场景。
对于初创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类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通用大脑)、一类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本体(本体+小脑),国内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初创公司。
如果从技术路线上细分,我国入局人形机器人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沿袭[英伟达]路线,如国内入局具身智能赛道佼佼者华为,其重要的突破点是弥合“模拟到现实的鸿沟”,以确保在虚拟环境中训练的人形机器人能在现实世界中有效运行。一类沿袭[特斯拉]路线,切入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如小鹏汽车、小米等企业。
近年,人形机器人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领域,从美国到中国,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资本纷纷涌入,促进了行业进入史诗级风口。2024年,融资总额超70亿,有25起达到了亿元级别,智元机器人自2023年以来完成了6轮融资,总金额超过17亿元人民币。
二级资本市场上,人形机器人主题活跃,截至2024/12/24,机器人指数涨幅26.8%,跑赢机械设备19.0个百分点。
在人形机器人投资浪潮中,最先受益的是人形机器人本体初创企业,接连完成多轮且大额融资,催生了一批高估值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初创公司;国内形成两强格局,“北”[智元机器人]、“南”[银河通用],并出现百花齐放局面,如星动纪元、宇树科技、本末科技都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