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近日,安徽财经大学校园内出现一批特殊的兼职外卖配送员。食堂内外,多名身穿黄马甲的大学生忙碌着,他们的角色是“分餐员”:在食堂档口将同一宿舍楼、教学楼的外卖集中分好,装进保温箱,方便大学生“骑手”集中送餐。
几乎是“无缝对接”,“骑手”迅速拎起箱子,送往各栋楼下,驻点的“扫码员”扫一下订单二维码,系统会自动发出短信提示同学下楼取餐,这就完成了外卖的最后一环。
安徽财经大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雷红生介绍,疫情期间,为避免堂食聚集,食堂推出外卖业务,并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学生用手机App下单点餐。从某种程度上说,安徽财经大学的校园外卖是疫情防控催生的“新事物”。
事实上,外卖、快递的“最后一公里”向来是高校后勤管理的难点。当下,疫情防控成为重中之重,学校不得不实施封闭管理,学生采购生活物资也更加依赖快递。连日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安徽40所高校的快递管理模式进行调查统计,其中,17所高校将快递引入校内集中收发,还有23所高校采取校内、校外“混合”收发的模式。“快递站”进校园成为大势所趋。
“每逢‘双11’,大家记忆中的共同画面是:快递量大,校内外设立临时快递点和货架,很多人不熟悉位置,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乱翻。”一位在校大学生说。
据安徽师范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汪海燕观察,早期校园快递收发呈现为“各自为战”的模式,师生要到不同地点寄取快件,存在服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快递公司恶性竞争等现象,影响了服务质量。
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此也深有体会。他介绍,以往各家快递公司进校,通常找代理商租下小门面和摊点来收发快递,因快递点分散、难管理,给校园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位高校后勤管理者表示,“过去收发快递,往往被视作学生和商家之间的‘自发’行为,当网购日渐普及,快递量急速增长,传统的管理模式如果再不改革,可能会对校园秩序、学生利益以及安全造成影响。”
对高校后勤部门来说,改革并非易事,“关键还在于观念逐步解放”。雷红生坦言,当初考虑引进第三方企业时,校方一直非常慎重。“引入社会企业是把‘双刃剑’,企业总归要盈利,因此与企业合作的‘度’需要把握”。
“不能给学生带来额外经济压力,也要保证食品安全,为此,各个部门来来回回开了十几次会,包括菜品定价、送餐流程、资金安全、食品餐具安全等都反复考虑。”雷红生回忆,经过4个月的调研与论证,安徽财经大学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引进社会资源,9月正式上线外卖平台,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由此引发蝴蝶效应,也带动勤工俭学、学生创业等工作改革创新。
据介绍,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已招募90余名大学生勤工俭学,并给他们配备送餐电瓶车。学生“骑手”都经过专门的培训,后勤部门根据学生的课表进行管理调配,确保工作不影响学习。雷红生说:“每人每月最多增加2000元收入。”
“很多同学觉得做这件事很光荣。有时,扫码员或骑手忘带手机,会相互借手机帮忙扫一下码。有些顺路的订单,队友会帮忙顺路送走,互帮互助理念其实就蕴藏在一些举手之劳中。”安徽财经大学的学生“骑手”傅人兴说。
安徽财经大学的后勤部门还在考虑,引进带保温效果和消毒杀菌功能的智能柜,学生取出外卖以后,再放新外卖进去,柜机会自动进行再消毒,从而打通通往宿舍的最后一公里,并确保食品安全。
今年以来,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安徽师大将校门口的快递站统一迁到校内。该校菜鸟驿站添置近百台货架,引进4台智能自动取货机,及时更新物流信息。
今年“双11”期间,菜鸟驿站安徽师范大学站点的负责人叶云扬介绍,日均包裹量有1万多件。“我们发布信息,招聘学生帮忙分拣、扫码,驿站近一半工作人员都是大学生,有效缓解压力”。
疫情防控让后勤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问题导向。汪海燕认为,在封闭管理时期,快递集中收发的优势得以体现。首先,进入校园的快递车辆有限,不会对防疫秩序造成太大影响;其次,学生在集中收发点收取快递,方便学校加强防疫管理,学生在智能取件机随取随走,有效避免人群扎堆儿聚集。
雷红生强调,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当占据主导地位,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过,在他看来,企业的大数据、精准服务等理念,校方应当借鉴学习,这对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不少高校都涌现出与校园快递有关的学生创业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孵化和运营都到了校方最大程度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学生创业为高校后勤改革提供了推动力。
刚入学时,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孙海军就发现,学校外卖、快递、二手市场、云打印等业务“散落”在各个群里。在老师指导下,他的创业想法逐渐成型:整合校园资源,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切入信息发布、后勤管理等功能,将师生、后勤管理紧密“黏合”起来。
目前,孙海军团队成功打造App和小程序,学生上传快递单号、手机号、送单地址等,后台有快递兼职人员接单,送到地方后进行信息确认,送单费用自动进入快递员账户。平台采取“抢单制”,还开设用户服务评价功能。
眼下,他正谋划依托App,在校内食堂开设外卖业务,但目前只进行了试运营,还没有破解平台信息安全、资金流向等痛点。
在他看来,要想将后勤业务融入创业项目,除了平台技术开发和维护问题,还需要找到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运营模式,更离不开校方支持和老师指导。“后勤部门大部分管理业务集中在线下,我设想在App开设专门的后勤管理窗口,学生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后勤人员进行解答”。
“学生既是后勤工作的参与者、出卷人,又是消费者、阅卷人。”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后勤处副处长汪涛看来,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对后勤工作者自身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有触动,逼着部门反思、优化后勤管理中的导向和激励机制,进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在安徽农业大学后勤部门相关负责人看来,后勤管理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要做主动性、前瞻性的思考,多考虑学生获得感、幸福感,提前预判谋划。“比如快递问题,只有将学生现实需求和学校科研成果、学生创业等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补齐短板”。
“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装备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01月01日 08:00
解读汽车物流全局数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数据与智慧物流”专题报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 12月11日 16:35
供应链协同、互联网+,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十个方向! 01月11日 10:42
预判:2018年,中国快递十个可见趋势 02月28日 11:16
2018年关于零售的18个趋势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