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1,无人配送三大场景之争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1-02-07 10:06 | 作者:李波

 微信图片_20210207100451.jpg

  提起无人驾驶技术在末端配送场景中的应用,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电商快递和外卖。其实,生鲜和药品等商超零售品的送货上门服务,正在成为无人配送在快递和外卖之外的另一个落地场景。

  随着无人配送走向深水区,对场景理解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如果没有对场景的深刻理解,哪怕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比别人都深刻,也很难把技术转化成适合这个场景的产品。

  进入2021年,无人配送的发展,需要多方、在多个场景共同推进。本文就无人配送三大落地场景之争,谈一些看法。

  一、快递场景

  说起快递,以电商为主,而电商的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在几家寡头手里——2019年,阿里、京东和拼多多三家总共占了90%的电商市场份额。

微信图片_20210207100458.jpg

  电商巨头有条件自建、自营一个强大的物流无人配送体系,在无人配送这个赛道上,阿里、京东自带场景,自己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自己就是运营商。比如阿里有菜鸟驿站这个入口和场景,自研的小蛮驴通过菜鸟驿站物流配送已经开始布局。

  至于七大快递公司,不同程度地在研发或者试用无人配送,他们不仅与电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

  但是,快递无人配送,目前只在封闭社区落地,比如阿里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立了由22个机器人组成的阿里小蛮驴车队,每天从菜鸟驿站将包裹分送至27栋宿舍楼。

  而在封闭社区,丰巢快递柜已经是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无人配送的成本和用户体验能比丰巢快递柜更好么,很难说。并且,只在封闭社区跑的话,哪怕你可以跑得很快,也要受“上游”(快递员)配送效率的制约。

  无人快递配送的优势是在上路。然而,应对公开道路行驶、小区穿行、路径规划、停车地点规划、人车交互等问题,还需要技术的进一步深入。

  许多问题 在内部测试的时候很可能被‘放过’。但在真实运营中,这些都会被发现,因此,来自真实场景的反馈,才能推动技术迭代,让无人快递业务很快地流转落地,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

微信图片_20210207100502.jpg

  一个好的无人快递配送公司,不仅拥有配送车与算法,还应对场景有深刻的了解,电商快递场景被阿里、京东及快递头部企业牢牢地把持着,因此,他们具有无人配送快递落地的先发优势。

  二、外卖场景

  中国外卖的主体单位以美团和饿了么为主,两家占据了外卖市场95%的份额。美团是行业老大,而饿了么也不甘落后,借助金主阿里大数据的支撑,正不断在市场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扩张。无人外卖配送,是两家竞争的一个主战场。

微信图片_20210207100505.jpg

  在新零售的大趋势下,技术赋能的无人配送或将成为外卖行业极具潜力的拐点,外卖用户对平台线下配送服务升级需求刺激了无人配送业务的诞生。

  2020年初,美团无人配送落地北京顺义区,通过与当地政府通力合作,至10月底,美团无人配送车已覆盖顺义15个社区及周边路线,持续配送近270多天,下一步,美团计划与顺义一起推动低速无人配送规模示范,三年内在顺义区部署1000台自动驾驶配送车,实现全区域、全天候的运营。饿了么也有相应的布局。

  外卖场景布局无人配送,自有其特点。

  一是小哥劳动成本过高,2018年,美团单日外卖交易笔数超过2100万笔,日均活跃配送骑手数量达53.1万人。随着市场的继续增长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如何保持配送员的数量和效率将是外卖平台不得不面对的挑战。随着经济发展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外卖小哥的劳动力成本将越来越高。将无人配送技术引入到外卖配送领域,或许能打破人工费用带来的成本困境。

  二是在外卖领域,匹配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为了满足降低边际成本,还需要扩大匹配的对象,以便增加匹配度,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客户,这就是规模效应。

  外卖的特点是客户要得急,要求高——炒菜要热的,冰激凌要冷的……外卖时间有限,这就意味着,外卖行业和一般的商超与快递场景不同,它的边际成本到了一个限度之后,就很难继续下降。

  一个方法就是用技术取代劳动、用机器人取代人。机器人的工资,也即机器人的成本,是会随着规模与技术迭代而不断下降的。

  所以,鉴于以上二个特点,引入无人配送方案成为外卖历史的必然,除了提升当下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打破人力造成的外卖的边际成本天花板,解决未来在老龄化社会中的成本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塑商业模式的底层模型,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无人配送技术在理论上能帮助餐饮行业实现降本增效,但在现阶段并不有差距。

  外卖无人配送车上路,需要面对比室内环境复杂得多的驾驶环境,需要考虑人行道、机动车道、红绿灯,有时还要驶入机动车道,在技术上比很多无人驾驶汽车都更加复杂。

微信图片_20210207100510.jpg

  外卖是典型的C2C业务,对应的路线则是N点对N点,路线不固定,这不仅对车辆的感知和决策能力是很大的考验,而且,车辆跑到不同的商家那里装货,装货环节的人车交互和时效也是问题。

  外送骑手可以直接把货送到家门口,但无人车却无法上楼,这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这需要与无人外卖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而改造基础设施需要支出成本。

  但是,肯定的是,外卖平台开战下半场,无人配送将成关键武器,无人配送技术的落地应用,可能成为在线外卖平台重新洗牌的筹码。

  无人配送技术的落地应用将成为在线外卖平台竞争的下半场热点。其“最后一公里”配送理念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宽现阶段的外卖用户,重新分割外卖市场份额。

  三、商超零售场景

  商超零售业的特点是高度分散——2019年,零售业Top 100的公司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20.9%。

微信图片_20210207100514.jpg

  相对分散的市场和相对较少的线上单量,意味着传统零售企业,哪怕是像永辉、大润发这种头部公司,其体量、线上化程度和运营能力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全职的短途配送团队,更别说科技含量很高的无人配送团队。

  然而,为应对电商的冲击,国内的传统商超在2015年前后开始转型“线下线上融合”,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商超零售产品在即时配送市场总盘子中所占的份额正在快速增长。

  2020年生鲜产品的线上销售额至少翻倍,份额增长率则为179%,远高于外卖的39%。到2024年,生鲜及其他商超零售品的即时配送需求达198亿单,接近2019年的5倍。

  另一类商超客户即药品在线零售平台,商品不仅客单价高,附加值也高,2020年药品的线上销售额至少翻倍,增速也远高于外卖。

  可以看出,商超零售的无人配送市场很大,但其传统商超企业在财力上无法跟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相比,他们也不具备AI基因、不可能亲自上阵研发自动驾驶技术,那么,只有借外力一条路,委托第三方。

  在第三方的选择上,委托阿里,京东电商物流,显然不合适,对零售企业来说,流量就是他们的命脉,流量掌握在电商平台,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被后者“抽佣”,而更要害的是,商超们担心自己的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正在向线上转型的传统商超们,并不愿意跟互联网巨头捆绑,至于快递公司,在高峰时期,不可能把商超的订单放在主要位置,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订单要送。

  那么,只有选择纯经营无人配送的新型单一公司,不直接向消费者卖货,而是只赚配送服务的钱,因此,不会与商超构成竞争关系。比如白犀牛联合永辉超市,推出零售无人配送等。有报道,永辉与白犀牛的合作,在上海嘉定区安亭新镇投放了2辆无人小车,开始为永辉超市在当地的门店提供配送服务。

微信图片_20210207100518.jpg

  对于纯无人驾驶公司来说,能否在这个赛道上胜出,技术、产品及成本是最核心的壁垒,与商超场景联合,这更有利于技术驱动型公司将其优势都发挥出来。

  在无人配送赛道上,商超零售的配送,要比送外卖和送快递简单一些。生鲜和药品等商超配送的“1对N”比外卖的“N对N”简单,路线相对固定,无人车面临的安全风险小。而且无人车为商超零售做配送的效率要比送外卖高得多,客单价高也高,因此无人配送技术在商超场景的落地有极大概率会走在外卖与快递前面。

  四、不仅是技术

  无人配送的落地,会带来技术挑战,但在这其中最难的挑战是将技术与商业、用户体验有效结合,是场景的落地。

微信图片_20210207100521.jpg

  无人配送的前半程拼技术,而后半程则是拼运营能力、拼产品、拼用户体验。比如,选择怎样的客户合作、如何搞定物业、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如何跟终端消费者交互等等。

  无人配送不能局限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而要真正的钻进业务中“做运营”——公司的商业模式,不是自动驾驶技术方案供应商,而是无人配送服务运营商。

  此外,从产品形态来看,无人配送车能否搞定路权也是一个大问题。无人配送技术实际上就是“低配版”的无人驾驶技术,而在面临的市场问题上,无人配送技术同样面临着政策支持的问题,即无人配送车如何解决合法上路问题、出现交通事故时责任归属方问题以及无人配送机器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现阶段并没有准确的应对答案,政策的风险是一个不可估的问题。

  另外,做无人配送企业,其中有不少用的都不是自动驾驶的技术架构,而是狭义上的机器人技术架构——两者最大区别是,后者因为车速低,只需能检测到障碍物就行了,但不需要对障碍物进行识别分类,也不需要对其做行为预测,但行驶速度限于5公里/小时左右,且难以提升,当然也无法在城市公开道路上跑。而无人车在公开道路上跑,跑得越快,挣得越多。

微信图片_20210207100526.png

  目前,无人车辆的硬件成本很高——当前单车成本差不多25万。但硬件有规模效应,如果单笔订单需求量可达百辆级,单车成本可降至16万;规模再大一些的话,单车成本可降至8万以内。预计未来三五年之内,随着传感器等重要零部件技术实现突破,无人车成本将会大幅减少,

  结语: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场景的需求比一百所大学都能刺激技术的发展。无人配送从实验走出来之后,有了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积累,技术本身的进步速度就会加快。从商业角度看,某种程度上,无人配送是对商业模式的提升与重塑。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