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国家采取史无前例的紧急措施,城市运行、企业生产经营及人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国家、企业和全体国民正在承受极限施压,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武汉、湖北、全中国,各行各业众志成城,一定能够尽快战胜疫情!
2020年2月5日,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联合发起,邀请国内43名知名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专家举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物流与供应链对策研讨会”。
专家们就目前抗击疫情中我国供应链、物流领域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不足献计献策,向政府、企业提出了真知灼见,体现了专家们的社会责任感。现将专家们的发言整理并公开发布,为目前的抗击疫情斗争提供智库帮助。
丁俊发研究员
原国家内贸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是又一次“愚公移山”,是一次新的“人民战爭”,是运用供应链先进的组织方式的实战,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取胜。两条建议:
第一、两种资源同时整合,同时发热。病魔来袭,我们非常重视物质资源的整合,确保物资的供给,但对非物质资源的整合相对欠缺。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病毒抗体,病人的精神力以及全国人民的意志力显得特别重要,精、气、神成为一种必不可缺的抗生素,但现在网上谣言四起,落井下石,我认为要用更大的力气来整合正能量。
第二、现在,人民解放军承担了武汉市的物资供应,市内的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完成最后一公里,正在实践特殊情况下的应急物流。但这次武汉实施封城,这更是一种新情况,如何建设军民一体的应急物流与应急供应链系统,建议国家委托华中科技大学着手就地研究,在实战中总结实战经验。
黄有方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上海海事大学校长
近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从物流和供应链的角度,提出以下对策思考。
1.整合多方力量,建立应急物流指挥机制和体系。在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成立应急物流指挥部,充分发挥政府、军队、大型物流企业的力量,科学合理调度资源,保障交通通畅,打开绿色通道,做好末端配送衔接,提供高效率、安全的物流服务。依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一体化指挥信息平台,加强各方信息共享,完成抗击疫情的各项物流保障任务。
2.加强沟通协调,实现全供应链保障。应急物资的来源包括了国家储备、社会捐赠、动员生产等(其中又涉及到原材料运输、制造等环节),应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从物资筹措、物资配送、回收处理等环节统筹调度,实现全供应链、可持续、高强度的保障。
3.加强规范指导,引导社会公益力量。出台指导性文件,对热心参与社会公益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指导,使得社会公益力量能够快速有效地支撑疫情防控的需要。
4.提高口岸物流效率,保障海外物资进口。在非常时期,高度简化进口通关流程,保障海外物资能够尽快投入防疫使用。
5.放宽外汇管制,提高海外物资采购能力。对于居民个人用于采购防疫物资放宽外汇管制,多渠道提高海外防疫物资的采购能力。
汪鸣研究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时期,要求人们“尽量在家、减少出行”,为满足日常生活工作的物资需要,不少居民选择快递、外卖、即时配送等城市配送、快递服务。考虑本次疫情传播特征,借鉴发达国家重大突发事件配送和防护经验,结合国家全面应对抗击疫情需要,当前,我国主要城市配送、快递服务应在保障从业人员自身安全防护的基础上,优先保障医疗、果蔬等生活必须物资流转,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分类优化完善城市配送、快递组织模式,调整政府监管协调方式,全面提高专业性物流配送、快递企业参与深度,发挥社区、小区、企业单位等自组织配送作用,对于处于“封城”阶段的城市,全面禁止平台性配送服务,对于尚未采取“封城”措施的平台独立配送业务,应改由城市政府委托特定企业开展供应链全程管理与终端分区配送,以城市小区域微循环为主,减少城市内跨区域大流转,在具备条件的区域,推广使用无人机、无人车等新技术新装备。长期而言,应稳步精准补齐城市配送及防护设施短板,强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应用,着力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优化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信息共享和组织协调机制,加快完善针对医疗、餐饮等不同类别物资的城市配送、快递运行保障和监督管理政策,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配送组织长效机制。
何明珂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
根据疫情持续情况,现在还需继续做好几项准备:
1.思想准备。除了每日公布疫情外,建议中央有关部门每日组织国内外相关权威医学专家和政府管理部门就疫情可能持续的几种可能进行会诊,并公布会诊结果,引导公众做好近期、中期和远期防控的思想准备,消除“总是临时应急”带来的负面效果,以便指导处于停顿状态的大中小学、处于封闭的城市和村庄、处于停业的制造和服务企业及处于隔离状态的居民对下一步行动进行合理规划,以明确的预期强化国内外对中国战胜疫情的信心。
2.开工准备。持续的大规模防控带来的物资需求压力与日俱增,从目前的媒体报道情况看,防控一线需要的医用物资频繁告急,下一步人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压力也会逐渐增大,国民经济需要尽快恢复,靠国内外捐赠物资来抗击疫情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此,应全面检查供应链状况,尽早排除阻断供应链的各种政策、物资、运营因素,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及早部署各类生产、销售企业有步骤地复工、开业。
3.政策准备。此次抗击疫情导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停顿,要重启中国这台发动机,建议中央出台一揽子综合性、强刺激的政策和措施,继续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及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善后准备。此次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我国付出的代价惨重,应该尽早总结和部署善后工作,包括补齐全国城乡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完善应急供应链体系等。
夏春玉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能力,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防控工作既反映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采取联防联控的制度优势,但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现针对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探索建立“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重大公共危机应急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在重点疫区成立应急物流与后勤保障中心,启动重大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对疫区医疗物资统一集配、统一保管、统一调度、统一配送;在主要疫区建立应急物流与后勤保障分中心,共享信息,按需准时配送所需医疗物资。
2.完善“军地协同”的公共卫生资源的系统优化、统一调度、科学配置。
3.加快应急物资调配与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发展无人或无接触(机械人)配送体系,形成“战略储备-调配(平台)-配送(无人)”三级体系。
4.成立疫区废弃物流处理中心,对疫区医疗废弃物及疫区生活废弃物进行统一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赵林度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物流系统就会涉及应急物流、医药物流、逆向物流等多个分支领域。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国物流系统正经历一次新的挑战。为全面提升我国物流系统的应战能力,建议如下:
1.启动国家战略资源接续计划(境内与跨境)。在国家战略保障资源需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设置哨点系统、安全库存、备用生产基地,签署海外紧急补给协议。
2.建立国家级“无接触”物流调配系统。在疫区封闭环境下,建立临时“无接触”物流园区,使用无人驾驶车辆、无人机等智能装备近距离配送物资,避免人际接触。
3.建立国家级多点联动的应急物流体系。基于疫病空间分布状况建立应急物流体系,实现多点联动、统一调配国家战略保障资源,建立保障疫区供给的绿色通道。
4.建立国家级逆向物流系统。建立完善防护品等废弃物资统一回收、集中处理机制,实现定点回收、及时回收,以及“封闭式”无害化集中处理、集中再制造。
5.建立国家级互联网医院应急调度平台。在面向疫情专病多级别多学科会诊平台基础上,建立“互联网医院+药店+家庭医生”的多主体、网格化、一站式防控服务体系。
面向未来,我国应建立与重大突发事件响应等级一致的物流分级响应体系,完善基于疫情大数据分析的物流系统,并在国家应急预案中落实好责任主体,做好应对准备,提升处置能力,保障应急响应的及时性、有效性。
刘志学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需要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等组织的分工合作,线上线下协同,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高效调度物流资源,在保障物流服务人员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确保医用物资物流、居民生活品物流和医疗废弃物物流的可靠实现。
1.快速响应,全力保障关键医药物资的生产和运输物流。医护人员冲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对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医用物资需求量很大,病患急需各种治疗药品,必须绝对保障这些物资的生产物流,并快速运送到医院。
2.统一协调,尽力保障疫区居民生活用品的运输与配送。充分利用邮政物流和快递物流资源,加强与社区、居民小区的联动,将疫区居民所需粮油、蔬菜等生活用品配送到户。
3.安全可靠,有力保障医疗废弃物的运送与处置。疫情流行时,每天都有大量医疗废弃物从医院产生,需要专业物流企业进行收集并运送到指定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张锦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西南交通大学数据驱动的物流学科团队负责人
第一、科学预判需求、搭建应急物资管理平台。建议政府与骨干企业、或者社区迅速搭建“医药物品动态需求管理平台”,特别是湖北省或者武汉市或者其它重点疫区,尽快搭建带提前期和安全库存的医药药品和防护类物资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统一收集、发布、管理、调拨、配送各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社区所需物资。加之社会的微平台,就能有效地科学管理抗击疫情所需医药物资。
第二、创新管服模式、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建议在疫区进一步动员与鼓励社会资源参与配送与交通;动员全社会力量补强关键物品的供应链体系,按照相关产品的产供销特征,建成各类医药与生活物资的供应链体系;各级供应链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环节的绩效应以及时性、准确率为主要目标。
第三、合理规划应急物流体系,提升整体能力与水平。要在事后特别是十四五规划中科学合理编制全国性与地区性、行业性的应急物流体系规划。要重点突出:1.建立“政企协同、军民融合、全民动员、分类管理”的应急物流与供应链响应机制,完善激励机制;2.构建“以国家中央储备库为主体,国家物流枢纽承载体和大型物流园区为骨干,各类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补充”的全国应急物流网点;3.有针对性地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应急能力储备;4.在建有中央储备库的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体的城市,建设一批综合性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平台。5.完善政府与大型企业构成的应急采购机制。
施先亮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法学院院长
本人认为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健全国家应急物流体系,应对诸如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优化应急物资储备,提高物资储备效能。一方面,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做好疫情发展预测,为应急物资提供准确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优化应急物资特别是重点医疗物资的储备,建立由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资金储备三种储备形式组成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并不断优化三种储备的合理规模。
2.统一应急物流指挥,统筹物资运输调配。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调度指挥体系,整合发改、工信、药监、商务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能,科学统筹应急物资调配。另一方面,要系统制定应急运输管理政策,针对疫情严重程度不同的地区,分类实施道路运输管理政策,解决道路封闭等带来的问题。
3.推广无人配送技术,降低疫情扩散风险。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减税降费等政策鼓励物流企业研发并推广应用配送机器人、移动智能快递柜、无人机等无人配送技术,减少疫情期间的交叉感染风险。
乔均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
提几点建议:
第一,着手梳理武汉应急物流的仓储供给能力,明确“政府征用”的应急防疫物流仓储,这些仓储接受政府防疫委员会的直接管理。特别是要着手解决:(1)武汉防疫期间医院急需的医药冷链物流仓储以及医疗用品物流仓储;严格按照物流分类登记出入库管理;(2)武汉防疫期间城市居民需要的冷链生鲜物流仓储以及蔬菜物流仓储。囤足货源,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稳定民心。
第二,着手梳理武汉应急物流的配送能力,明确“政府征用”的应急配送物流企业,这些配送物流企业接受政府防疫委员会的直接管理。特别是要着手解决:(1)确保“指定防疫救护医院”的医药及医疗用品的及时配送;(2)在全力对抗疫情共克时艰之时,一定要未雨绸缪。
第三,化疫情为经济转机,盘活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治理能力。(1)考虑经济体系前所未有的深度分工性,要从系统角度和整体的角度思考疫情中和疫情后经济恢复工作。(2)考虑目前全球经济体系的巨大的相互依存性和关联性,做好进出口企业的支持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3)考虑中小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的现实情况,从稳定就业和繁荣经济的大局出发,尽快出台相应政策,稳住中小企业,共克时艰。(4)化疫情为转机,疫情的爆发也是对过往生产、消费方式的一次检验,希望能够在对冲疫情影响过程中,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生产、消费模式。
计国君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
我提出下列建议:
1.从应急物流角度,要建立面临各种应急或者中断风险控制机制。一要建立物流组织、设施、从业人员等协同的安全可靠的闭环,因为我国地域广大、人民生活集散地相对集中,遇到疫情传播和扩散速度较快、较密集,从物流企业发展角度,要围绕客户价值,站在利他偏好基础上,建立行业相互关切、供应链整体价值关切的命运共同体,激发人的潜力、斗志力,驱动企业提质增效并升级;二是加大力度建立公德性、社会责任性生态协同供应链,供应链中企业要最大限度压缩成本、以利他偏好促进上下游共担风险、共享价值,建立中断应急物流信息共享的主动转运体系、特别是强调每个物流企业都要树立为打造全面健康力的产业而努力;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特别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商品、设施等的全渠道的追溯、检测机制,包括食品安全标准贴附标签、社会捐赠物资的共享和分级调度机制。
2.从政府角度,一要用扶持政策驱动中小企业在疫情面前敢于应对困境的信心;二要建立全渠道供应链临机决策协同响应机制;三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与循环利用的体系,如基于产出随机性条件下的紧急征用物资补偿机制,提高供应链企业储备应急物资的努力水平。
黄福华教授
高等学校物流工程与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物流业是响应号召、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在运送防疫物资、保障生活需要、维持经济运行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物流应急中也会出现一些失序、失效和失误的现象。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1.尽快建立应急物流资源能力的整合协调机制。在政府抗疫部门领导下由物流业协会牵头,尽快动员物流企业建立全国性和地方性应急物流协调机制,统一责任要求、统一运行标准、统筹各类物流资源能力,形成应急物流组织体系,确保提供有序高效的物流服务(以后归入应急管理部门管理运行)。
2.发挥供应链系统从源头制造到终端服务的组织功能和稳定作用,确保防疫物资的供应匹配,运用大数据技术管理,防止出现盲目的产能畸形扩张,实现供应链网链服务有力支撑防疫网格化管理。
3.明确物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对积极抗击疫情进行技术创新、物流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和防疫工作的物流企业投入给予重点支持。
4.加大物流科技创新支持,鼓励智慧物流技术、智能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科技、物流服务、物流管理创新成果在防疫战斗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进物流业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谢如鹤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对食品供应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确保基本的食品供应和配送已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建议:
1.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机构与信息平台,协调各类物流活动。国家层面建立应急物流委员会,指挥和协调跨区域的应急物流活动;各省市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由省、市主管领导挂帅,物流主管部门(例如商务局)牵头,其他部门(如经济与信息化、交通等部门)合作,行业协会和相关龙头物流企业参与,并成立专家委员会;建设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2.建立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临时专用的供应链。例如粮食、食用油盐、肉类、蔬菜(比较耐储存的蔬菜,并根据季节进行调整,目前主要是大白菜、辣椒、萝卜、土豆、包菜、南瓜、芹菜、淮山、花菜等比较耐储运的蔬菜)。
定点收购:由指挥中心指定主要产地或供应商,保障数量与质量安全,按就近原则;
定制物流:由指挥中心指定3A以上的物流企业承担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流通加工);
定时配送:每天按需配送基本生活物资到指定地点,征集社会车辆参与配送;
定点销售:含电商平台与实体店,实体店数量要按小区或销售半径为500米左右范围内的居民数量来设定),解决交通管制和出行限制条件下市民的生活基本需求。
3.指定大宗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库和必要的储存量。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人口及饮食特点),确定粮食、食用油盐、肉类、蔬菜等的储备量;粮食、食用油盐等至少2个月,肉类至少1个月,蔬菜至少半个月;储备库应按片区分布并具备基本的储备条件(规模和质量控制条件,例如肉类和蔬菜需要冷库)。
4.建立事后补偿与奖惩机制。由于应急处理过程难于及时进行费用结算,需要在事后对参与应急物流活动的各类企业进行成本补偿,同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加以奖励或惩罚。
刘晓红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一个有效的供应链运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不仅依赖于供应链本身功能、流程、组织等多方面的协调与整合外,同时还需借力于供应链所在的制度环境的安排。从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战役来看,构建一个基于“制度之治”的应急供应链制度框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制度理论、网络理论、关系理论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本质特征,这一制度框架体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应急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制度安排;(2)应急供应链层面的制度安排;(3)应急供应链成员组织层面的制度安排;(4)应急供应链成员组织中个体单位层面的制度安排。
刘伟华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系系主任
一是要国家部委牵头,多方联合攻关,快速构建肺炎疫情应急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建立应急物流的智慧分级响应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从应急物流的供给、需求、设施设备、信息、政策五个方面建立应急物流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确保应急物流资源可找、可取、可用、可控,统筹服务疫区物流需求。
二是联合国内多家平台企业,加快建设集需求、捐赠、供应、物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应急物流供应链协同调度平台。其中,山东阿帕网络公司在网络上公开提出,免费提供应急物流解决方案与管理调度系统。
三要加速推进区块链在疫情供应链管理中的创新运用。积极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区块链分会旗下的相关企业,创新开展区块链在疫情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运用区块链技术将整个社会自救的自组织行为进行明确的记录和上链,使得整个运作公开透明。
四要重视疫情对供应链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前开展行业供应链风险预警。首先,鼓励行业协会要牵头开展供应链风险深度分析,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行业提供供应链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方案;第二,指导企业开展供应链备链计划建设,建立多边采购与后备供应的风险管理机制。第三,考虑供应链管理存在的牛鞭效应现象,帮助企业做好供应链产能规划,减弱牛鞭效应的影响。
五要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创新工具。对于因受疫情影响在股票质押、公司债兑付、信息披露等方面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要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和供应链服务公司联合作用、提供相关金融贷款,化解流动性危机,渡过难关。
樊雪梅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一是强化物资供给。密切关注产业链复工复产情况,进一步扩大有关企业转产达产增产规模,确保疫情防护物资保质保量供应。支持相关企业加大全球供应链资源整合利用,提高国际采购力度。推广应用“不接触配送”等物流服务新模式。
二是优化物资调拨。加强综合协调,持续完善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和重点企业调度机制。运用大数据开展疫情情况分析研判,突出信息平台应用,动态精准监控调节各地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重要生产、生活保障物资供应。
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根据保供工作要求和支持保供的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帮助物流与供应链领域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龙江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务处处长
各类供应链面临此次突发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时所暴露的种种问题,既反映出全社会对供应链潜在风险认知存在的不足,也反映出在供应链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过程中存在着疏于防范的严重短板,更反映出相关供应链风险引致的危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系统性和联动性等特质。以供应链各环节中最基本的人力资源要素为例,当物流人员不能回归工作岗位时,纵然拥有高端的设备和强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物流公司也基本陷于“瘫痪”,因为人力资源的缺乏导致无法完成最为基本的货物“位移”。对此,建议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考虑适当加大对本地化物流人才的招募和培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达到招得进人、留得住人的目标,为供应链运营管理提供相应的保障。
傅培华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工商大学 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物流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与挑战。特提出如下建议。
短期而言,急需做好以下工作:
1.由行业协会和卫生健康部门制订一线物流从业人员防疫和相关物流设施防疫消毒指引,指导、帮助物流从业人员科学防疫,确保人员和设施的安全;
2.企业要高度重视本次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立即制定或完善供应链管理应急预案,避免或降低供应链阻断的风险。
长期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政府应总结经验,加强国家应急体系中应急物流系统与其它系统间的协同;优化国家应急物流网络;建立防疫物资储备基金,提高防疫物资储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全面感知、全网链接、全局优化的应急物流系统;
2.加强应急物流的研究。前些年,应急物流的研究更多是面向自然灾害(如地震)的应急物流,应加强面向复杂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国应急物流管理和技术水平。
刘丹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研究院副院长
抗击疫情就是跟时间赛跑,应急物资的物流运作关键目标是快速、高效、安全。建议采用物流链全程管理和协同运作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应急物资物流,具体措施包括:(1)一家接单。由一家物流企业接单,负责协调全程运输,跟踪订单执行,直至收货人收到货物;(2)分段操作。非疫区车辆进入疫区,返回后驾驶员必须隔离观察14天,会导致作业人员不足,因此,应采用分段操作,在疫区周边选择合适的物流园区,作为过驳中心,非疫区车辆在此交接货物,由疫区公司负责分拨、配送;(3)带托运输。全程采用带托运输,使用飞翼车,减少装卸时间,提高交接效率,避免双方人员接触,确保非疫区车和人的安全;(4)信息对接。非疫区与疫区的公司之间信息必须衔接顺畅,保障协同运作顺利实施。
陈民伟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华厦学院副校长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研究突发事件下的物资供应与协调机制,并纳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体系,实现应对常态化、日常化;
其次,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同步发力。政府主要协调关键的应急物资储备,通过应急物流保障应急物资的运储集配,投入抗灾防灾救灾第一线;同时,激活市场机制,在供给端征调融合市场化运营的物流大企业,发挥商业物流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在消费端应主要依靠价格调整机制,实现应急物资市场化的有效配置;
再次,中物联、教育部物流教指委牵头成立应急物流联盟或研究院。推动有能力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构建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应急物流平台。
海峰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面对动荡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和各种灾害,如何建立我国经济建设“布局”与可能的灾难多发“区域”和国防 “战局” 合三为一的“平急战”(平时、应急、战时)状态下物资保障体系及协调联动机制,是确保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中国梦全面实现的重要战略基础支撑,是国家物流服务体系及应急、战时体制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要求。
“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多重功能要求,决定了国家级一体化物资保障体系的目标、节点的布局、设施规划、储存物品的种类、数量等,决定了三种状态下的运营模式、转换机制及组织管理等。因此,建立国家层面的“平急战”一体化物资保障体系及协调联动机制,将提高国家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能力。
李文锋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教授
1.疫情时期物流与供应链特点:一种特殊的应急物流,是一切紧急物资和废弃物搬运、运输和配送的第三方执行者,但要求严格防止病毒传播、扩散。
2.疫情时期物流与供应链对策:(1)实行一级应急物流响应;(2)严格按照物资类别实行专业化作业;(3)强化全程信息化可视化管理,物流车辆、物资、人员都要采用醒目清晰的专门标记加以区别,以便协同管理和应急通道通行;(4)管控供应链渠道,强化全程可追溯;(5)物流作业场所要专门开辟消毒换装区域,物流人员要穿戴严格的防护装置,物流车辆和容器要执行规范消毒;(6)货物转接签收采用二维码和RFID签单等电子技术手段;(7)有条件企业,可以尝试智慧物流配送技术和设备,如采用无人车、无人机配送。
庞燕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院长
1. 建设网格化布局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库。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建设网格化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库,组建应急物资联盟,实现区域应急物资网格化物流管理。
2. 构建应急物流平台与响应救援体系。建设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集成信息技术的水陆空多式联运应急物流平台,建立应急物流响应标准规范与监测网络,解决应急物流快速响应与优化调度问题。
3. 构建城镇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体系。以智慧物流装备为抓手,构建快递+电商+制造企业+商贸物流的城镇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体系,推动智慧物流进社区、进校园、进村镇、进园区。
4. 组建应急物流志愿者队伍。组建由物流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物流志愿者队伍,实现应急物资专业化调度与配送管理。
龚英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工商大学教授
1.针对当前医疗防护物资紧缺问题,建议扩大在海外的采购品种和采购量。各大公司平时就应增加各类供应商数量,确保应急时能找到合适的替代者。
2.针对武汉红十字会问题,建议政府应该以武汉疫情为教训建立一整套体系(从接受捐赠到物质分配),形成制度,引进物流企业参与形成战略合作。
3.针对社会物流的参与运输时,较难进出疫区问题,建议:(1)对参与的人员进行建档管理,建档时审查其之前的运行轨迹;(2)运输或救灾主管部门,编制简单的防疫安全操作SOP、车辆工具安全管理等事项,进行线上培训;(3)到疫区后,防控部门查看物流参与人员受训记录、单位证明,即可登记、放行、接收;(4)加强物流防护,特别是一线作业人员、司机等流动人员,场站消毒等,防范物流成为新的病毒传播源。
田俊峰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
1.按突发公共事件的属性,建立应急物资的分类管理机制,建议将通用型的日常物资纳入电商平台或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中心管理,并建立可视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实现库存动态更新,方便灾情发生时的物资调配。
2.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联合物流快递企业、仓储企业和电商企业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储备专项基金,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增值收益可以部分用来支付无突发事件时的物资储备管理费用,发生时可作为救灾应急款或企业捐赠。
3.国家应进一步加大供应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社会捐赠物资、政府统筹物资应交由物流供应链专业人士管理,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征调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组成物资管理委员会,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窦志武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副院长
从“汶川地震”和这次“冠状病毒”疫情来看,物流在救灾、减灾中都至关重要。为保证长效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牵头单位成立应急事件物流联盟,成立联盟的组织协调机构,提高应急事件物流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2.建议国家应急管理部建立急事件物流信息系统,或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代建或代管,各物流企事业单位在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相关信息汇入该网络,提升应急事件物流信息的畅通与共享。
3.建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或物流教指委开展应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课题研究,或成立应急事件物流研究院,也可放在相关高校,负责对应急事件中与物流相关的重大决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开展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
王来军教授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
当下建议,按照需求预测-物流运输-应急配送的顺序处置应急物资配送问题:
1.要明确预测(或估算)后续不同时段重点疫区的医疗物资、生活物资需求量,实事求是地估算并对社会公布,做到有的放矢。
2.根据需求的预测结果,选取合适、明确的地点作为重点疫区的接收相关物资的枢纽和节点,避免混乱。
3.要特别注意应急配送物资和配送人员的安全,要对配送人员进行关键培训,不要让物流环节成为“受害者”或“污染源”。
4.最后强调,所有操作务必真实、快速和透明,最好能溯源并不可更改(比如采用区块链技术)。
后续建议:
1.尽快加强建设、完善细化、定期更新并加强宣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相关国家标准等,要让全社会都能了解、重视和应对这类威胁整个国家安全和全国人民生命的“超级突发事件”;
2.针对“超级突发事件”,加强官方和民间的应急物流的接驳乃至融合,加强各种物流工程、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最好能建立一个全社会响应和参与的“超级应急物流体系”。
韩东亚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总经理
从物流与供应链角度来看,许多工作还亟待进一步重视和提升:一是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把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应用到物流和配送领域,合理统筹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能,大力推动无人机、无人仓、无人驾驶和城市物流大脑的研发应用,让机器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二是要推动智慧仓储的开发和应用,从武汉等地疫情期间医疗等物资调配来看,一方面医院告急,另一方面红会等接受储存物资未能及时有效调配,开发一个集需求、捐赠和调配为一身的智慧仓储系统将会有力的解决此类问题,并易于推广。三是建立现代供应链体系,通过合理引导,推动原材料、生产、配送等供应链体系适度集聚,利于最大限度提升产能。
胡志华教授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主任
1.采用物流联邦与联邦式组织。疫情下交通、制造业、商业、人力资源等短缺甚至停摆的情况下,有限物流资源和能力的充分高效利用是关键。提出建立多尺度的物流联邦与联邦式组织机制。同类物流企业建立资源与能力共享的物流联邦,应对资源与能力短缺问题;具备不同资源和能力的物流企业依据服务关系建立物流服务供应链联邦,提高供应链绩效;协调物流服务与其他服务之间形成联邦,提高服务效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形成多层次矩阵式的联邦组织机制,起到协调、推动和维持的作用。
2.布局疫情后物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各个层次“隔离”的状况下,物流需求主要集中于防疫、民生保障和快递;防疫物流上,得益于国家性的保障,民生上短期内较为平稳,非紧缺的快递需求在短期内压制;生产性物流需求由于制造业和商业全面尚未复工,农业上未进入农忙季,物流需求被极大程度的压缩。但是,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各类物流需求都会被逐渐释放;疫情基本平复后,各大产业的发展与民生复苏,将带来物流需求的爆炸性发展。因此,应加强物流资源与能力的区域性和国家性管理,掌握基本情况和形成对策;应积极探索有效措施保障物流人和物流企业的基本利益,通过金融和防疫物流服务购买等方式维持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
袁群教授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管理系主任
对于湖北省以外的物流供应链,断链最可能发生的地点在于供应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货物的配送和提货方式,使居民在尽量少出门购物的情况下保障必要的生活需求。
以下两个建议可以考虑:(1)能否更多地开放无人超市和智能售卖柜,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购物方式;(2)可以适当关闭一些规模较小的菜场和超市,居民使用电商平台进行购物,采用货物自提方式,在小区门口进行错峰提货。
湖北省地区的物流供应链断点有可能发生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各个环节。首先可以整合各大电商和快递企业资源,建立一个供应链应急组织和信息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查询供应与需求物资、物流能力等,并进行地区配送中心资源共享。其次,统筹全网资源,畅通国际和国内至疫区的运输,适当开通绿色直运通道,全力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和人民群众日常基本生活物资的运输。最后,在配送端为了降低疫区配送人员在高危环境下配送时被感染的风险和解决配送人员不足的情况,尽量能够使用配送机器人进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杨浩雄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
岁末年初爆发的全国范围内新冠肺炎暴露我国应急供应链物流体系存在一些不足:
1.各类物资断链现象显著,未来风险较高。瘟疫爆发至今,出现了医疗、防护物资短缺,农产品等生活物资供需失衡等情况,一方面,在疫情中影响了疫情控制、生活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生产,在疫情后期物资积压风险增大,对于农产品等具有较长生产周期的物资后期风险可能更大。
2.专业物流企业缺乏统一调度,未能充分最大作用。本次疫情中顺丰、九州通、盒马等企业在保障供给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均为单兵作战,在信息共享、资源调度方面仍然有较大集成空间。
3.缺乏统一高效的全国性的管理体系。各省市均采取应对措施,但反应速度、管理方式有较大差异,未能形成全国性高组织化的应急管理体系。
对此,建议如下:
1.整合资源,组建全国性的应急管理体系。整合全国行政、协会、大型企业等相关资源,构建高组织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疫前预警、疫中调度、疫后恢复,保障供给、降低风险。
2.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应急大数据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AI、5G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应急物资及管理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应急物资的追溯、调度及信息发布等功能。
3.集成物流资源,提升供应链物流效率。集成国内物流资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实现企业之间的协同作业,真正做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姜旭教授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
面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需要完善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应对各方面挑战。
首先,以应急管理部为核心,从国家、地方政府、协会、企业等多个层面,建立一个多维度应急物流系统。确保在应急救灾时,通过一组应急防范的指标、一支专业处理应急的团队、一套处理应急的计划,迅速做出反应。
其次,以交通运输部为核心,协调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多个部门,建立一套应急物流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对应急物资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形成不中断保障机制。
最后,以供应链企业为核心,从应急物资供应商、信息平台、绿色通道、提前仓储等多个角度,构建一种应急供应链模式。以便于协调多个部门,实现有序供应、优先运输,保障应急物资高效流通。
李勇昭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兼中储股份副总裁
在疫情打击下,生产资料供应链体系已处于半停顿状态,存在以下主要困难:
1.大宗商品供应链体系本身没有像快消品领域那样完成新时代的转型升级,本身存在很多问题,“行业+互联网”工作还在探索之中,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仓储运输、金融服务的融合也还在探索之中,供应链体系中服务质量不高,突出问题是信用不强,导致供应链运行效率不高。
2.因突发的疫情及应急措施的限制,生产资料运行成本进一步上升,将给本来就艰难运行的企业增加难度。
3.疫情突发期间,有铁路专用线的生产资料仓库能够接受铁路进货,但难以组织货物出库配送,造成物资库存积压,运行梗阻。
4.部分生产加工企业假期延长,对原材料等物资的需求降低,生产资料类的供应链运行处于半停顿状态。
当务之急是保障应急物资的供应安全,可以征集部分物流企业参与,为其运行提供必要的便利,如颁发临时车辆通行证,配置必要的防护用品,应鼓励生产资料供应链体系为做好尽快恢复运行的准备。
周国辉
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受疫情影响,供应链企业主要面临运营成本增加、采购物资紧缺、物流人力资源受限、现金流紧张等问题和困难,为此建议:
1.建立供应链管理应急机制。政府、行业协会牵头头部企业和供应链、物流专业企业,打通各平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分配资源。部分省份封路或设卡,对物流运输的及时性造成一定影响,建议对于生活必需品运输开设绿色通道。
2.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对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的服务岗位人员提供临时补助,对受感染员工疫情治疗费用减免,给予企业相应支出的医疗待遇予以补贴;对于一定员工规模的企业给予防疫物资成本给予相应的补贴;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部分失业保险费支持。
3.加大财税支持。对助力民生业务活动的供应链、物流等相关企业,按照业务量实际发生情况,给予财政奖励支持或税收抵扣。
4.加大金融支持。提供紧急融资额度,开通绿色通道、压缩办贷时间,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降低贷款利率,减少企业融资成本。
赵斌
京东物流公共事务负责人
自疫情爆发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高效指挥下,京东物流携手行业伙伴,竭尽全力,共克时艰。但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全社会总体应急反应,尤其在物流层面,仍暴露了几点突出问题:
一是应急物资信息化能力有待提升。政府无法以信息化手段“一盘棋”掌握和调度全国整体应急物资信息,供需对接不畅。建议尽快移植成熟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能力,建立全国应急物资总调度平台。
二是重点保障应急物资全国动脉运输畅通,社会化运输在干线运配上受到了巨大挑战,各省市设卡设限“一刀切”防疫,国家需要从公铁空三个维度建立绿色通道以保障国家运输大动脉畅通。
三是在市州县及乡镇物资供应的应急方案要完善,一线政府“微”管理水平很难做到“保安全”与“保畅通”之间的平衡,物流企业运营体系受到地方防疫压力的巨大干扰;需尽快完善城市配送应急方案与社区化派送方案,越是大灾大疫,越要保障“物畅其流”,稳定民心。
张芒粒
百世集团高级副总裁
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百世集团已于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应急专项小组,陆续从海外及国内各大城市免费直发承运口罩等紧急救援物资发往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区域。
从终端消费者的角度看,疫情当下,全国的物流运输需求十分旺盛;同时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及消费市场不会改变长期增长趋势,而消费业态将进一步多样化演变。不管是紧急驰援疫区,还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响应市民获取外界物资的需求,这都要求供应链及物流企业着力练好内功,不断提升网络覆盖、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这样才能真正以实际行动承担起物流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从企业的角度看,疫情对各类消费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较大的短期冲击,开工延迟、成本高昂、现金流枯竭等问题都要求企业在未来必须不断降低各类成本、提升业务效率。我们判断2020年将有更多企业关注供应链优化能力,更多企业将会使用信息化系统、自动化设备等科技力量来进行经营创新及降本增效工作。百世相信这场疫情风波很快会过去,百世将与所有客户一起坚守责任,服务好每一个消费者。
杨秋瑾
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CEO
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物流和供应链企业遭遇到的困难是非常罕见的。对于需要服务跨国企业的供应链物流公司,我们需要联合国际国内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克时艰,为此,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弹性应对,合理布局资源。做好客户复工日期和停产情况的收集工作。信息收集要往供应链上游和下游延伸,例如,预判近日多家手机线下零售商的关店会对制造业的影响风险。利用多式联运方式合理规划运力资源,尽力提供客户最佳解决方案。
第二,发挥科技力量,让供应链可视化和透明化。我们最大客户富士康集团的很多供应商都在海外,让客户用可视化的数据看到全球物流运力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资源浪费。
第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目前,距离大多数企业的复工时间都推迟到2月10日。但我相信很多物流企业整个春节没有休息一天。提前预估物流潜在风险,提早提供客户应急预案是目前我们要马上行动的。
危难之时,才真正考验企业的生存能力!希望我们物流行业的同仁们能够一起携手,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资源互补,通力合作。只有扛得住冬季的企业,才会更加有生命力!
苏猛
东方驿站董事、总经理
此次肺炎的影响不仅仅在武汉,涉及整个湖北区域以及集中高发的几个省份,目前对肺炎高发区的医疗物资以及生活保障物资运输是基本需求。但深入核心区域将会对所有的物流服务人员造成巨大的传播隐患。因此建议充分借鉴武汉运输接驳点的经验增加湖北其他城市以及其他省份的接驳点,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围绕城市的接驳点尽量进行专业分类,建立以医疗物资接驳点、生活保障物资接驳点、其他物资接驳点,保证接驳点服务人员专业性,提升整体接驳中转效率,并且针对不同的接驳点进行不同的风险应对。避免因品类交叉带来的效率低下。
2.目前服务于疫区的运输及服务人员存在短缺以及暴露风险等问题,从保护司乘人员以及尽量减少人员投入的角度需要:干线运输甩挂,司乘人员不下车,甩挂即走;城市配送车辆,换车不换人,即换满载车辆离开分拨中心以加速分拨中心的执行效率。
3.疫区车辆通行信息化、平台化、通行证办理电子化。目前服务疫区的车辆较多,缺乏管理,疫区的物资保障运输必定与人员流动隔离控制诉求相悖,因此合理的进行疫区车辆的平台化管理,实现信息透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电子通行证审批,且对运输线路过程实时监管。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疫区物资供给。
万敏
上上签电子签约创始人、CEO
在疫情攻坚战的关键时期,防疫物品的快速运输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各大物流企业纷纷向疫区开通绿色物流通道,在此期间,物流业务单据如承运合同、快递运单、电子回单;物流管理合同如司机管理、车辆管理和运输管理等,需要更快捷安全地完成签署。上上签电子签约SaaS服务即开即用、远程操作、高效对接等优势,将为疫情爆发时期的供应链运转及物流运力保障提供解决方案。
疫情爆发期,纸质文档不仅邮递时效难以保障,还存在传播病毒的隐患。采用上上签电子签约技术,发货方、物流平台、承运方等多方之间可远程即时签署相关文件,实现高效的信息流转,同时形成合法有效、不可篡改的数据档案,可供随时调阅、核验。
在上上签服务的物流行业付费用户中,菜鸟、百世、满帮、路歌、福佑卡车、安能物流、华欣物流等企业均通过多项战“疫”举措进行物资及物流运力援助。上上签电子签约将继续用零接触、零传播的方式为物流企业的驰援之路保驾护航。
胡珉
中物联采购与供应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乐思门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短期物流能力:(1)跨地区部门解决部分地区道路不畅、地方限通行问题,并监督和公示道路畅通情况,让物流公司和司机敢上路;(2)历年春节前后司机都供应不足,再加此疫情,汽运运力短期肯定上不来,多发挥铁运;(3)物资到达疫区后的存储、分拣、分拨能力要统筹计划和建立。
中期供应链能力:(1)梳理疫区和各地的医疗、民生和普通生产类物资供应能力,不仅要看厂商产能,更要预计到二级供应商及更上游的供应商供应短缺,按战略/常规/次要等级分别计划物资供应;(2)尽力做好区域性的供需平衡,减少不必要的跨区流动,浪费物流资源和失效;(3)基于第1点,规划中期短缺需进口物资需求并安排统一境外采购,减少国际市场波动;(4)民间企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口罩等物资也要兼顾。
刘森
顺丰科技有限公司保密总监
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击疫情。“集中”抗疫的过程,是大量应急物资在国家和区域层面调配供应的过程,更是海量数据汇集交互的过程,要求迅速计算处理,为政府指挥决策提供数据和方案支撑。为此,建议着速搭建“国家应急物资供应链指挥调度平台”,作为国家或省级应急管理、民政、交通、邮政等部门,亦或物流行业组织处理应急工作的业务平台。基本考虑是:
1.平台功能。利用平台将政府和企业进行动态集成。政府根据应急事件类别和资源情况选择骨干成员企业,成员企业能够根据应急要求迅速进行调整投入应急物资供应链。出现疫情等应急事件时,政府通过指挥调度平台,及时有效对应急物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将各单元连成科学供需网络,进一步优化政府与应急物资供应链各成员之问的相互协调合作,确保关键时候不打乱仗。
2.技术应用。采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应急物资供应链学习感知、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能力,实现态势感知、需求预测、资源规划、力量调控。运用“数据灯塔”技术,实现应急物资筹措、物流实时跟踪、在途控制一目了然。推进应急物资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包括物资编目、编码识别、包装规范、托盘规格、装载工具等,打通政企、企企之间链路,实现物流运载工具、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适时共享、快速流转,优化立体式物流模式,实现应急物资“门到门”快速直达配送。
3.一键调度。建立资源需求分析模型,对应急事件提供智能化资源调度建议,利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通信手段,实现指挥调度信息的一键快速分发、应急物资供应跟踪定位、任务跟踪反馈等功能,支持短信、语音、传真等多路并发,强化前后方指挥调度通信保障和任务全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