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截至2024年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已累计超过6000台,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的用户交付了上亿件订单,全行业日均配送量显著增加。标志着无人配送车开始从“试点示范”,正式向“规模应用”阶段迈进。
不过,无人配送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路权的获得,客户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应用场景上,当前条件下无人配送车可以完成从网点到小区的配送任务,但从小区到家,还存在大量非标准化情境,仍需进一步梳理和完善。
据了解,当前各地都处于试点阶段,路权政策尚不明朗,大部分无人配送车仅限小范围道路运行。无人配送车是否能够获得广泛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路权,将会极大地影响其使用的范围。
经过多年发展,路权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目前新石器物流无人车已经陆续拿到北上广苏、杭州、无锡、成都等90多个城市的路权;九识智能在100多个市县、菜鸟在30多个片区取得路权,是前几年获批路权总数的三倍多。
另外在使用习惯的培养上,部分客户担心无人车配送的安全性问题,包括车辆碰撞、货物丢失或损坏等,担心无人车配送过程中会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以及无人车配送的服务质量无法与人工配送相媲美。
对此,王春娟建议,通过媒体宣传、现场演示等方式,向消费者和物流企业客户展示无人车配送的安全性能和技术优势。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配送路线和配送时间,提高配送准确性和及时性。
“还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响应客户反馈和投诉。在特定区域和特定场景下,开展无人车配送的试点示范项目,逐步积累经验和口碑,提高消费者和物流企业客户对无人车配送的接受度。”王春娟表示。
“我们判断随着技术迭代、政策的规范,尤其制造成本的降低,当无人车的投入回报周期从现在的3年缩短到1到2年,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开始使用无人车配送。”菜鸟前述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