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无人配送大规模落地的三大难点

2024-06-28 11:52

  京东推出无人配送车领养计划模式,配送员通过申请可“领养”一定数量的无人配送车配合自己的工作,将标准的配送工作交由无人配送车进行,自己进行动态揽收或其他个性化服务;据说,毫末智行于2023年第四季度在商超履约配送场景实现了盈利。

  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速自动驾驶汽车年销量将达到19万辆,其中物流配送领域将达到8万辆,室外无人配送车市场规模约170亿元;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需求到2030年将增长78%,用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车辆将增加35%。

  市场大,企业跃跃欲试,需率先建立可复制、特色化的运营模式等,有人称美团计划三年内全国部署万台无人配送车,前景很可观,但前提是跑通一种落地模式,使用户切实实现降本增效。


  从0到1的突破固然重要,从1到万的突破,同样重要,绝不是数字的相加,而是内在系统的重塑。

  综上所述,无人配送车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从成本角度,目前无人配送车还未形成对人力成本替代的明显优势,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无人配送车正朝着”商业化“的指向方向加速前进,但盈利模式成为发展的障碍,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

  二、技术难点

  关于无人配送车的技术思路,目前有两种,一是机器人的思路,一是自动驾驶的思路,以自动驾驶思路为主,至于机器人思路,主要用于厂区室内的工业体系里面的自动化运输体系。

  规模化落地计划,与无人配送车技术的日渐成熟有关,室外公开道路的无人配送车,就目前来说,技术还不够成熟,没有到真正是L4级,需许运行的项目还配有安全员就是例证,另一个要看是否具备泛化能力。

  目前,无人配送的落地,主要应用于封闭、半封闭场景,在园区、厂区,校园固定区域场景运营;在开放道路上的运营,还不多,而在开放道路上面的末端配送,又分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运行,更进一步,是确定性的路线,还是不确定的路线。

  公开道路人流密集,推进公路级无人车配送市场业务,诸多难题亟待破解,需要通过技术持续迭代及Corner Case场景数据的累积,实现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提升,需要经历不同场景适配与技术优化验证,获取更多长尾场景数据是产品技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无人配送车技术落地的成熟,不仅包括无人配送车的本身,更包括路端与云端,是一个整体的运营体系,这也是实现落地的技术难点所在。

  配送车,或称车端,是比较重要的,车端单体的智能,是基础,三大核心零部件是激光雷达、计算平台与线控底盘,底盘普遍采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线控制动、车规级ECU等机动车底盘架构。

  说起路端,智慧交通是重要一环,无人配送机器人的技术核心是自动驾驶,这对车辆定位、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车辆控制执行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单车智能带来的局限,许多企业选择采用车路协同并行的方式。道路情况比较复杂的,对于感知和通行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时实情况的复杂性,使技术应用遇到很多困难,路网的建设很重要,路网上面有很多点,怎么样串联起来,形成运力网络?

  云端是什么,一个是高精地图的云,在路上跑的配送车是执行机构,同时它也是一个数据采集的机构,在数据回传回来之后要做地图的更新,后面的车能实时感知到车辆道路的变化,包括云端地图建模、多车智能调度等。

  一个是云端支撑平台,包括调度监控平台,支撑车端和云端的业务和自动驾驶以及相关的数据的交互,保障整个体系的运作,以及人和车辆和云和路端设备运输效率的提升。

  车端、路端,云端,技术方向上都要进行突破,重要的是路端、云端的大面积高动态环境定位与导航算法、远程监控、仿真与运维管理,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关键要素积极布局,推进车路协同、通信网络、数据管理服务平台等建设。

  总的来说,无人配送车的落地,包括三个端的突破,以实现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环节。感知层用于感知外部环境变化、获取相关信息;决策层通过利用感知层、传输层反映回来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制定出适合的控制策略;执行控制是真正落地的基础。

  无人配送规模商用具有巨大优势,但实际应用难点还很大。无人配送车并不能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所有配送,就目前来说,无人车辆可以送到用户的楼下,用户输完验证码之后可以取货,或者需要配送员完成,因此在技术价值层面,仍需继续探索和挖掘。

  如果无人配送进户,实现室内外物流配送无缝对接,需要改造更多的系统,楼宇里的电梯系统、小区的门禁系统等等,进一步,配送机器人可以自动调节俯仰姿态,上楼梯,送货上门,无人车上楼,难度特别大,这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亚马逊与联邦的放弃,肯定与技术难突破有关,但国内有较好的技术突破条件,有国外公司无法企及的优势,天然的练兵场是国内市场所独有的,运营中积累的丰富数据,可以“反哺”自动驾驶技术。

  其实,真正深入到产业里面,是一线的快递员最有发言权,让快递员说出他们的痛点是什么,他们想怎么用,他们想解决痛点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对产品的软硬件迭代是最有益的。例如,从一线反馈的信息而设计的标准化货箱,可以满足物流集散需求,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

  我们常说仿真技术,当车辆越多,积累的路况数据越多时,可用仿真进行优化,从而做到快速的迭代。

  无人配送车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力量的加持,在资本市场寒冬之季,令人欣慰的是许多资本看好无人配送车。2024年年初,斯年智驾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2月,毫末智行宣布迎来超亿元的B+轮融资;同月,九识智能宣布完成近1亿美元A轮融资;3月,新石器无人车完成6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无人配送成为资本市场的首选之地。

  技术的积淀与进步,能促进落地迈出一大步,但未来还有多远呢,还需要等技术的答案,甚至是等整体技术一次大重构,在技术、产业链、实践经验上更加成熟,才是大规模商用的前提。

  随着无人配送走向深水区,对场景理解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如果没有对场景的深刻理解,哪怕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比别人都深刻,也很难把技术转化成适合场景的产品。作为初创公司,要正确了解客户的需求场景,找准定位,然后深耕,上下游通力合作。


  来自真实场景的反馈,才能推动技术迭代。让无人快递业务很快地流转落地,扩大商用规模,还需从多方面着重发力,大规模商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三、协同难度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