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完善促进蔬菜流通的政策,以降低流通成本。
其实,流通成本过高不仅仅在农产品领域。
我国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比较薄弱,运营成本较高。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统筹协调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对降低流通成本至关重要。
长三角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推进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引导物流业加强和提高合作观念,日前召开的2011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大会确定,从今年起,将每年的5月6日定为“长三角物流日”。会议还确定,进一步健全合作平台,完善连接海关、检验检疫、运输公司等在内的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公共电子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协调配合,健全港口、通关、车辆通行、集装箱运输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此外,苏浙沪三地还将创新合作模式,强化大型产业基地的物流配套服务功能,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共同培育一批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物流龙头企业,从整体上提高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早已开始。2007年8月,苏浙沪三地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的若干措施》,确定了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发展物流市场、优化物流发展环境三大发展重点,启动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商讨物流联动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4年来,在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共同努力下,该地区已逐步形成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盟三个层面的交流机制,培育了一批三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示范项目,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跨区域联动发展抓住了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物流企业运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区域无边界。比如浙江的车辆可能要跑到江苏去参加运输,中间还要经过上海地界,各地的政策不一样,收费不一样,标准不一样,就会给企业造成困扰。同时,物流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生产和流通企业的方方面面,横跨各行各业,各行业之间的政策是否匹配同样关系到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否顺利。跨区域联动发展,通过三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盟的交流沟通、统筹协调,及时破除物流业发展中的种种瓶颈和阻碍,创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达到一定规模的物流合作项目超过500项。目前,全球10大物流企业和20大船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已经相继入驻长三角。本土物流企业也迅速成长。2010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额达11.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5.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浙江省“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增加值和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15.2%和16.3%,拥有全国A级物流企业167家,数量位居各省区市之首;上海“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约为13%,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到2020年,长三角将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为长三角现代物流联动发展迎来难得契机。
长三角物流一体化发展也给其他地方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降低流通成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区划界限打通了,条块分割打破了,流通成本就能有效地降下来,物流企业才能从单纯的“跑运输”向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通过拉长产业链迅速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