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or不安全?
不知从何时起,奶粉、饮料、瓜果蔬菜,这些原本应该帮助我们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食品,竟成了人们谈之色变的健康杀手!
国内,免检产品屡出问题;
台湾,塑化剂已使用30年,于是,“被塑化”的一代……
欧洲,致命的病毒肆虐,污染源久查不到,错了一次又一次……
食品,人类安身立命之本,而今却成为了病从口入的源头,怎能不令人唏嘘!
三聚氰胺、塑化剂、以及各种所谓“安全的、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有关部门形同虚设的监管,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人们原本脆弱的神经。尽管,被曝光的产品被召回,被曝光的厂商被追责,被毒害的消费者获得赔偿,可是,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IT技术与食品安全
当食品已不再安全,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能放心吃下肚子的食物?难道要让所有的父母都飞去香港、澳洲疯抢奶粉?已经岌岌可危的信任危机如何修补,老百姓的惶惶之心如何安抚?
事实上,召回和赔偿只是亡羊补牢的做法,能够安抚一时,却无法真正能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要想堵住食品安全漏洞,或许,IT技术可以帮得上忙?
在信息化渗透各个行业的今天,IT技术对食品安全的促进并非局限在当下被热捧的物联网,在许多方面IT技术都能够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首先,加强政府监管和信息披露
除了制订和完善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制度,利用IT技术实现政务公开,信息透明,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接受群众监督,对于重塑食品监管部门形象,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来说,是十分高效有利的。
其次,食品企业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连续几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短时间内极大提升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这对食品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借助IT技术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降低产品的供应周期,提高对产品质量的监管、预警以及重大事件应对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形象,加速企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的数据量大、环节复杂,IT技术不仅能做到事后的被动追溯,而且能实现事前、事中的主动管理和监控。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进物联网的建设,这对食品行业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契机。通过RFID数字标签实现食品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达到食品安全的可控制、可跟踪、可追溯,最大限度的提升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感。
IT=堵漏灵?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水平,在于监管部门的努力,也在于食品生产企业的配合,当然,同样离不开IT技术的应用。
然而,IT技术不是堵漏灵,它是工具,也只能是个工具。IT技术的确能帮助企业控制和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企业以损害食品安全获取利润最大化的可能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却不能保证食品一定是安全的。
关键还在于,从业者的良知和诚信、管理者能不能担负起应该肩负的责任。只有负责人的管理者才能更好的利用IT技术提升监管能力,也只有有良知的从业者,才能更好的利用IT技术提升食品安全质量,否则,一切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