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应急物流发展回顾与2011年展望
时间:2011-08-05 16:50
|
作者: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宗喜
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副教授徐东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定政
2010年,既是“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关键的一年。应急物流专项规划和应急物流标准在全社会的热切期盼下,经过一年紧张的研究攻关,两个重大课题都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初步成果,将按照既定计划完成。综观过去的一年,应急物流建设在反思探索中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2010年我国应急物流发展回顾
(一)应急物流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
在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应急物流工程”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积极行动起来,出台规划细则,进行专业人员培训,着手组织开展建设。西安市将用3年时间建成西安粮食应急物流基地。该基地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应急物流功能区内,占地约2 000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以国家粮食储备为支撑,集粮食收购、储备、加工、销售、物流及进出口贸易为一体,不仅要成为西安粮食应急调控中心,而且要成为国家的主要调控中心。
国家民政部年初组织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该规划在分析面临形势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夯实基础、整体推进的思路,立足现有条件,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扩建改建原有库房,适度增加新建库房,论证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齐全,便于指挥,反应迅捷,运作高效”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物资保障。提出建立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网络体系、建立高效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建立民政救灾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等主要建设任务。
政府部门还注重加强应急管理部门领导的应急物流培训。继2009年12月“第58期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研讨班(应急
物流管理)”之后,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资助、生产力促进局承办的“第62期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应急物流)”,于10月18日至30日在香港举行。基金会主席霍震寰在欢迎辞中指出,“是次为第2期以‘应急物流’为重点的研讨班。近年我国经历多起重大自然灾害事故后,‘应急物流’的课题开始受到重视;我国已具备了较高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只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未臻完善。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首先要妥善处理‘时效性’与‘经济性’的关系,强调时效的同时,也要克服应急物流体系不计运作成本和代价高昂的缺陷。” 青海储备物资管理局副局长王纯禄、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调研员朱应龙、日照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石保卫、济宁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尚茂忠、国家外国专家局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彭启明等政府应急管理系统有关负责同志29人参加了培训。
(二)军队在应急物流中的骨干作用更加凸显
军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在指挥体制机制、响应时间速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经过2008年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任务的实践检验,军队在应急物流中的骨干作用更加凸显。2010年4月玉树地震发生后,军队启动应急机制,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与国家有关部委协商安排,同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建立实时沟通联络机制,及时跟踪指导,确保各个系统高速运转,应急物流保障有条不紊地快速展开。总后青藏兵站部抽调300台运输车,火速从格尔木驰援灾区;驻郑州铁路局军代处更是在地震发生20分钟,就果断停装原计划用于商运的26辆平车,卸载了已装好商用货物的3辆平车供救灾备用。短短数日,先后开行军运专列6个,运送救灾装备物资近2万吨;航空运输飞行104架次,空运救灾物资839吨;出动军车1475台次,运送救灾物资1万吨。 抗击西南旱灾中,军队也积极行动,派出大量运输车为受灾群众送水解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尽管军队在应急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但不能取代政府在应急物流中的主体作用。这一点上,我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物流无论是指挥协调能力还是快速响应能力,都亟需进一步增强。如,据报道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批中央救灾物资在震后60小时才运抵结古镇灾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应急物流建设
随着近几年在应急物流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上的不断深入发展,应急物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科研院所等持续开展学术交流、宣传报道、商务展会等活动。《中国储运》、《现代物流报》等媒体制作了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宗喜教授等业内专家的专访栏目。
2010年10月18日至19日,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了“2010军地应急物流论坛暨应急物流设备与物资产品交流会”。该论坛以“军地携手共建中国高效应急物流体系”为主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研究员丁俊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忱等军地应急物流知名专家,围绕“军地应急物流模式”、“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2010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2010年中国应急物流高峰会暨军地物流一体化合作交流会”。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交通与物流处处长卫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宗喜等军地应急物流相关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100余人,就军民结合的应急物流建设、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应急物流标准化建设、应急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2010年11月1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的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设置了“应急物流”分论坛,研讨了应急物流标准、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等热点问题。2010年11月2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的第四届军事物流学术论坛上,专门开设了“应急物流与采购保障”分论坛,与会代表研究探讨“军民融合式物资应急保障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急物流”、“军民融合式应急保障”等应急物流相关问题。
2010年6月19日“应急物流标准体系及重点标准项目研究”课题组召开了应急物流标准专家研讨会,邀请政府、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对应急物流选择参与企业标准、应急设施设备标准及应急物资包装标识标准等3个应急物流重点标准项目进行研讨交流。200余家网站和媒
体报道和转载了这条标志着应急物流标准化建设正式起步的重要新闻。据媒体报道,“应急物流国家标准……最快将于今年年底形成初稿,明年有望正式出台”。
2010年7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韩松、谢慧编著的《应急物流理论与实务》。该书全面论述了应急物流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应急物流的战略规划和体系构建、组织协同与动态调控、监测预警与预案编制、基础设施与装备技术、网络布局与标准制定、资源配置与绩效评测、典型实践与经验借鉴。该书是2007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发行《应急物流》之后的第二本应急物流理论专著,在理论的成熟性、系统性等方面更胜一筹,对于应急物流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应急物流在国际救灾行动中经受考验
海地大地震,全球启动应急物流系统。但由于基础设施遭到破坏,食品等救灾物资的运输、配送面临诸多困难,应急物流成为最难办头等大事。地震导致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受损严重,经抢修建立了24小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气象系统,启用机场照明,但卸货设备损坏致使卸货速度缓慢。在机场停机位及油料不足的情况下,美国甚至派出核动力航母成为应急机场补充。全球各国充分利用邻国机场与道路,并采取空中投递救援物资等一切手段设法给当地居民分发救灾物资。国际救援组织工作人员称,物资抵达海地后,运送物资的卡车在哪里,仓库又在哪里?国际救援工作一度处于混乱状态,各国政府承诺了近10亿美元的援助,数千吨食品和医疗用品已经装船运出,但还有许多物资仍然滞留在仓库中或者转送至海地邻国多米尼加,无法及时投送分发到灾民手中,尽快满足救援的巨大需求。海地总统普雷瓦尔表示,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外国援助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为此,联合国曾计划迅速建立30个应急物流中心。媒体指出,海地地震救援,亟需高效率的应急物流系统。
二、应急物流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2010年应急物流取得了突破性的建设成就,但是由于产生时间较短,很大程度上尚属于新生事物,很多理论领域还存在空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存在诸多矛盾问题。
(一)应急物资区分界定成为应急物流建设的瓶颈问题
通常,应急物资是指用于应急物流保障、发挥应急保障功能的物品、器材等的统称。应急物资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条件,是实现有“物”可流的必备条件。2008年10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要健全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手电筒、蜡烛等很多日常用品在某些特定的应急情境中都可以称之为应急物资,因此,应急物资筹措渠道、储备形式和品种范围涵盖非常广泛,各品种在规格、包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应急物资产运销企业涉及行业很广。正是因为这种广泛性,使得应急物资的区分界定难度很大,导致民政、地震、卫生、商务、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各自从专业特点和需要出发,开列应急物资种类目录。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应急物流的集中统一指挥管理,无疑面临认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巨大障碍,成为应急物流建设的瓶颈问题。
(二)应急物流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作用亟需加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活动,政府在应急物流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其公共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资源的统筹、整合,从宏观层面计划调控和优化配置社会应急物流资源。对于应急物流建设中全局性、关键性和导向性的问题或环节,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行政干预,确保应急物流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建设方向进展。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湖北省和潍坊市、抚州市等地方政府先后结合本地区特点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或“物流业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但是,从已出台的配套方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地方政府应急物流建设还缺少具体的项目支撑,可操作性不强,原则性的目标要求过多,缺乏科学合理的配套措施。虽然个别地方政府启动了应急物流建设项目,但在全局上还缺乏统一规划和优化整合。
(三)应急物流市场化运营缺乏有效机制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充分利用市场手段解决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应急物流规划建设,应当发挥市场法则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引导具有确认资格的应急物流企业,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但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如资质认证、征用补偿等,难以有效调动物流企业投入应急物流建设的积极性,无法发挥管理运营、资源整合和服务运营网络等方面所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应急物流网”,于2010年6月正式改版上线。该平台设置了区域应急物流公共信息和行业应急物流公共信息2个模块,下设政府应急物流决策体系、物流信息服务体系、物流园区企业服务体系、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等内容。应当说,这个网站的建立,为应急物流市场化运营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2011年应急物流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应急物流将抓住有利时机,进入稳步发展的战略时期。特别是应急物流专项规划和应急物流三个重点标准将按计划完成研究制订工作,对应急物流建设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展望应急物流,将在以下几个方向重点发展:
(一)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进入快车道
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是应急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对增强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时,一般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虽然不能说信息量不够大、传递不够及时可靠,但由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紧急时刻迅速汇总,统一呈现。在这种情况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是系统整合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实现资源信息的统一呈现、互通互联和实时共享。二是建立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应急物流的快速响应、及时统一调度。三是开发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依托网络对应急物流企业进行资质认证、目录管理和考核评估。
(二)应急物流将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相关部委2006年曾预测,应急产业市场年容量在500~1 000亿元,如果包括所带动的相关产业链,年容量接近4 000亿元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应急管理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产业发展滞后,远未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有学者指出,应急物流在应急物流技术装备发展、应急物流保障中心建设、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应急物流企业队伍建设、应急物流标准规范制订、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商机。因此,政府将着眼有效利用社会应急物流资源,大力开展应急物流服务项目外包,积极培育应急物流服务产业化,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
(三)物联网技术将为应急物流插上腾飞的翅膀
物联网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由于物联网在应急物资信息的实时感知、快速传递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全面满足应急物流的实时可视可控、精确投送需求,将全面应用应急物流建设中,特别是应急物流能够有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利益格局局限,为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可以预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物流建设方案将出台并应用于实践,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应急物流运作的时间速度和应急物流建设的质量效益。